“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持新兴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1336”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思路,加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是以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心;
第一个“3”:是立足规模企业、项目建设、民营经济3个着力点;
第二个“3”:是构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3大产业支撑体系。
即做强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做大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纺织服饰等特色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
“6”:是实施6大工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将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提高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提升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制造,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传统产业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品牌效益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瞄准“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加大制度供给和研发投入;加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创新平台支撑体系;突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
工业主体培育工程。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备支配地位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居前列的“排头兵”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助推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规模以上的小微企业上规升级。
融合共进发展工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
工业载体升级工程。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园区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加强园区交流合作,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推动形成战略互助、经济互联、社会互动、招商互利的发展格局。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家队伍,健全企业家培训体系;集聚引进领军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团队引进力度;培育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强市建设,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