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2021年,我市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决策部署,坚持数据统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三位一体”,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全面提升“数字亳州”建设水平,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
(一)组织落实有力有序。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数字亳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统筹推进“数字亳州”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强化规划设计。贯彻落实《“数字亳州”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制定《2021年“数字亳州”建设工作要点》,按照“1346”的总体思路,构建“数字亳州”任务框架体系,设置27个专栏59个重点项目,围绕“数据”和“应用”两个要素,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四大板块建设,实施打牢数字发展新基石、构建数字政务新模式、开创社会治理新途径、满足公共服务新需求、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凝聚科技创新新动能六项主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2.15%,光纤网络实现自然村全通达,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4550G,光纤宽带用户达164.83万人,光缆纤芯长度达17.67万公里,累计建设4G基站9473个,实现4G网络全域覆盖、深度覆盖。出台《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5G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亳政办秘〔2021〕58号),制定5G基站公共资源目录清单,扎实解决疑难站址问题,新建5G基站1570个,实现5G网络城区和重点乡镇有效覆盖。拓展5G应用场景,古井集团“5G+智慧工厂”和中煤新集利辛电厂“5G+智慧电厂”入选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2021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中煤新集利辛电厂“5G+智慧电厂”项目荣获工信部举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工业互联网专题赛优胜奖。
(三)一体化数据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健全数据中心体系。出台《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亳政办秘〔2021〕54号),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夯实算力、算法与数据支撑。目前,市数据中心云服务器总数达1600台,CPU物理核数达5200核,总内存达62.5T,总存储达800T,支撑全市56家单位680个政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二是强化推进数据汇集。按照“一数一源、多源校核、动态更新”的原则,强力推进数据汇集共享,建成政务、社会、经济、视频、高分5大基础数据库和10个专题数据库,汇集全市78家单位2793类政务数据,汇集总量达419.62亿条;汇集水、电、气、中药材价格指数等646类社会数据、424类经济数据,汇集总量达10.5亿条;新建摄像机57851台,接入社会摄像机16330台,实现城市公共区域、农村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视频数据存储总量达120P;汇集2013年以来全市域高分专项在轨卫星数据近3000景,实现多源遥感数据全市域覆盖。三是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建设“金农企e贷”“金农易贷”、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等,面向各金融服务需求主体,实施全线上流转、零接触放贷,累计为37543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经营主体和47.61万市民、农户提供贷款2539.7亿元,贷款不良率低于0.1%。建设智慧资助平台,实现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精准分析、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目前,平台已覆盖近百万名学生。建设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比对技术,替代原有公共租赁住房分配人工核查资料模式,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行政效率提高60多倍。视频数据分权限推送给城管、文旅、消防、公安等1000余家单位使用,平均月查询、调阅约380万次。建成数据开放平台,开放了涉及信用服务、安全生产、交通运输、财税金融等22个主题的667个数据集12694条数据。
(四)智慧党建加快推进。深化智慧党建云平台应用,实现党组织、党务工作、党员教育等数字化管理,覆盖全市9654个党组织和19.71万个党员。建设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时采集分析政府预算数据,实现预算监督由静态到动态、由结果到过程、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建设政协信息化平台,实现委员管理、提案管理、社情民意管理等功能,增强协商议政时效,提升政协委员履职服务水平。
(五)政府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
1.“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拓展。一是坚持网上办事主渠道,搭好“一网”。完善“皖事通办”平台亳州分平台,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市县两级1006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行政审批事项平均承诺审批时限压缩至1.63个工作日。今年以来,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受理群众申请593.73万件,办结586.33万件,节约群众办事成本5.9亿元。“皖事通”App上线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和299个便民服务事项,新增注册量79.68万个、用户活跃度7090.64万次。二是充分发挥实体大厅兜底作用,建设“一门”。加强政务服务大厅精细化管理,开展部门“一窗通办”综合窗口改革,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入驻市区两级35家部门,设置窗口70个,日均办件量1000余件。市县两级自助服务区进驻自助终端68台,可自助办理事项82种410个。上线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着力提升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水平,服务地图累计有效访问量344.8万次,场所有效访问量166.1万次。三是不断提升办事便利度,做优“一次”。充分利用数据核查、实名认证、电子证照等技术,通过开发定制化表单、设置一键核查等措施,以数据调取群众信息代替群众手工填报,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今年以来,新增上线智慧审批事项59个,制作电子证照250类3241.14万个,实现23.5%的政务服务事项“一键申报”,98.5%的政务服务事项“一次上网、事就办成”。四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创新,擦亮“品牌”。建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流程再造、信用监督等方式,实现惠企政策奖补资金兑现企业“免申”、平台“智审”、资金“直达”。目前,通过平台上线市县两级“免申即享”政策1178项,发放资金15577.92万元、惠及企业7836家。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入选安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完善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登记7×24小时智能审批系统,实现企业注册登记、公章刻制、税务登记、公积金开户、社保开户5项企业开办基本要素事项秒批秒办。今年以来,通过平台新开办市场主体3.8万户,平均用时4.25个工作时,节约企业成本约2481.29万元。出台《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亳政办〔2021〕6号),在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上线“跨省通办”服务专区,设置“跨省通办”专窗5个,设置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上专栏,累计实现“跨省通办”事项103个、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119个。深入推进“安康码”应用便民工程,拓展“安康码”应用场景。今年以来,新增支持“一码就医”医院4家、上线“春节消费券”“新冠疫苗接种预约”等应用场景5个,累计支持“一码就医”医院6家、上线应用场景18个,支持“一码通办”事项7861个,全市“安康码”申请量达627.5万人、核验数1.8亿次、亮码数2.6亿次。建设“证明证照查询出具”系统,实现群众全程网上秒办各类“证明”。目前,累计通过系统开具申请公租房承诺书(外来务工)、不动产查询结果证明等3类1.8万个证明。
2.行政效能得到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12345”热线服务平台,合并全市16部“12”开头的政务热线,形成了“一线一网对外、各级联动受理”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努力打造服务群众的“永不下班的政府”。升级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互动交流、答问知识库和智能搜索,实现一体化智慧服务。升级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办公。
3.政府监管不断强化。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汇聚全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相关数据,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累计录入监管行为数据42411条,监管行为覆盖率达80.8%。加强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监管,汇集历史招投标数据,强化主体关系、关键指标雷同性、投标价格、专家评标等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打击串通投标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建成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数智”监管平台,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经营台账电子化、油品来源清晰化、监管检查靶向化。推进蔬菜批发市场的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生成溯源码1104万余个,实现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新归集信用信息3162万条,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7673亿条。
(六)数字社会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一是“城市大脑”正式建成。建成数据、技术、业务、物联感知四大共性能力支撑平台,推进政务信息系统集成融入、改造提升,形成城市运营管理的统一赋能平台,围绕市容、交通、防汛等重点领域,创新开发路面秩序监测、“多车”监管、汛情信息、“河湖四乱”等40个应用场景,实现城市管理数据共享应用、业务联动处置、事件闭环流转、扁平化指挥调度。二是交通管理更智能。推进国省干线公路自动化交通量调查站点升级建设,全面提升路网运行管理和协同能力。升级亳柘路、双郸路、G105谯城站等超限超载动态监测卡点,提高超限超载治理水平。建成出租车计价器、驾驶员服务监督卡电子评价系统,覆盖出租车1001辆,进一步提升出租车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升级交通信号控制机,增设停车抓拍系统、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自动抓拍系统和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强化道路交通秩序,提高执法效率。三是城市管理更精细。依托“城市大脑”,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部件精细化管理、城市事件数字化采集、案件处置闭环流转,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接入供水水质监测设备、城市积水监测设备、燃气井监测设备等,实现地下管网运行情况实时监测。建设汛期监测预警与调度系统,接入重点河道水情监测点、堰闸水情监测点、气象站监测点等,实现自动监测预警和及时调度。四是环境保护更有力。推进重点污染源监测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实现126家重点企业全覆盖。依托重型柴油货车远程在线监管平台,实现1600余辆重型柴油货车车辆运行情况实时监管。建成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超标排放汽车“检验—维修—复检”的闭环管理。依托“城市大脑”,建设生态环境应用场景,汇集机动车遥感检测、机动车尾气检测、空气质量等数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预警及执法提供数据支撑。建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现能耗监测、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等功能,提升建筑能耗监测水平。五是智慧医疗持续优化。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建设,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公共基础数据库,推进以电子病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为内容的智慧医院建设。建成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智医助理”实现107个乡镇卫生院、1359个村卫生室全覆盖。建成数字化流调管理系统,实现个案管理、个案状态标记、隔离点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功能,提升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化水平。升级城乡医保缴费系统,实现新生儿参保提醒、缴费人户籍人口变动提醒等功能。六是智慧教育有序推进。贯彻落实《亳州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的原则,稳步推进359所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七是“稳就业”平台逐步完善。完善“稳就业”平台建设,实现求职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智能匹配、电子合同签订、在线评价、扶持政策与企业和人才的智能匹配等功能。目前,累计通过平台发布求职人员信息4.11万人、用工企业108个、在招职位253个,成功匹配用工需求2289人。推进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系统建设,登记外出务工返乡人员7.8万人,有就业需求3.8万人。
(七)数字经济活力持续激发。
1.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一是加快互联网和软件行业发展。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逐年增强,行业总体发展良好,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今年前10月,我市9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6.01亿元,其中安徽省刀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达4.13亿元。二是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支持联滔电子等市内重点企业研发低功耗集成电路、车载云终端设备等新产品。今年以来,我市10家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44.51亿元,其中涡阳县盛鸿科技有限公司达30.15亿元,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达8.74亿元。三是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建成浪潮(亳州)大数据产业园并投入运营,已签约信息化企业10家,筑梦社区和青年创客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分别入驻企业182家、107家。
2.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一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深入实施企业登云计划,新增登云企业429家,推动企业业务系统逐步向“云”端迁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导扶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实现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138家,新增省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7个。二是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大力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工程,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上层次、上规模、上效益。全面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夯实农村电商发展坚实根基,新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604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网络零售额达76.91亿元。三是推进农业数字化融合。加强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促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累计建成省农业物联网示范点22个。以市蔬菜批发市场为试点,全面推进食品追溯系统建设,打造“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追溯系统—票证云”信息化平台,覆盖注册商户308家,实现蔬菜源头查找、流通监管、消费者追踪。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丰富为农服务内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四是推进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古井升级改造古井集团成品灌装自动化生产线,基本实现铁盒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行,1栋全自动立体发酵智能酿造车间全面投产。建设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部署追溯系统试点企业82家,推动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溯、过程可控、去向可追、信息可查。利用现有中药材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推进中药材价格指数建设,并在“智慧物价”网站上线。积极谋划中药产业互联网、白酒工业互联网、钢结构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利用工业互联网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传统产业价值。
二、经验做法
(一)搭建“免申即享”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快速兑现。出台《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方案的通知》(亳政办〔2021〕13号),建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企业被动申请向系统自动匹配、人工层层审批向智能审批、政策制定粗略预估向科学精准四个方面的转变,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目前,通过平台上线市县两级“免申即享”政策1178项,发放资金15577.92万元、惠及企业7836家。一是推进政策条件“三化”,减少人工干预。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惠企政策、细则、办事指南,用“颗粒化”思维对政策条件进行“数据化”“区间化”处理,将“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成效”等内容笼统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的政策条件进行重新明确,细化分解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等数据化、区间化的政策条件,形成政策条件清单,推进政策可量化、更精准。二是推进数据整合,为政策兑现提供数据支撑。坚持“应整合、尽整合”,强化部门协作,推进人社、税务、科技等部门数据汇集共享,夯实“免申即享”数据支撑。扎实推进企业数据汇集,为企业精准画像、精准匹配政策提供数据保障。目前,市数据中心已汇集59.3万家企业936类4925.5万条数据。三是优化流程设计,实现惠企资金智能化匹配。充分运用政策条件清单与企业数据智能匹配,精准锁定符合条件的企业,主动发送短信提醒企业进行申报确认。推行信用审批优先,实施并联审批、智能审批等,将原来的“申请、受理、审核、提交收款材料、核拨、拨付”6大流程重新设计、梳理,优化为“数据比对、意愿确认、拨付到账”3个环节,实现由“企业申报、分别审批、资金拨付”转变为“企业无感、主动筛选、在线联审、事后监管”的主动服务模式,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一键领取”惠企资金。四是强化流程监督,确保政策兑现全程可控。为有效保障企业不遗漏、发放不出错,平台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设置了“三道关卡”,实现政策兑现和行政审批的数据全程留痕。确定扶持名单前,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匹配、筛选出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名单。资金拨付前,增设“异议处置流程”,确保及时处理遗漏企业和有争议的款项,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发放不错漏。资金拨付后,根据财政资金相关管理规定,不定期组织绩效评估和回头看,筑牢财政资金“护城河”。同时,建设政策测算系统,提供政策兑付、资金分析、运行分析等多维度的决策数据支撑,提高政策制定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城市运行“一网通管”。坚持高站位推进、高标准谋划、高强度调度、高智力融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持续提升政府治理、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水平。2021年,“城市大脑3.0”荣获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智胜奖(一等奖)、2021年长三角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项目二等奖。一是建成共性能力平台,实现集约共享。建成1个数据湖,数据、技术、业务、物联感知4大中台,建立健全各领域算法模型,夯实数据资源基础,搭建基础能力平台,打造智慧中枢,为跨领域、跨行业的场景建设提供共享能力支撑,推动数据资源、算力、算法共享共用。二是推进“大中小”屏联动,实现一体协同。依托市数字城市指挥中心,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建设市应急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集中、跨部门协同、跨层级调度的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立“大中小”屏联动机制,推进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大屏”实现综合分析展示、统一指挥调度,各部门业务“中屏”处置流转具体业务事件,手机端App“小屏”采集上报信息、接办各类事件、查阅调度事件,最终实现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应用、业务联动处置、事件闭环流转、扁平化指挥调度。目前,公安、交通、应急等11家单位,均可依托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统一入驻、统一管理。三是打造个性化应用场景,实现精细智能。按照“急用先建、实用优先”的原则,聚焦全景亳州、数字政府、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公共安全、生态保护、民生福祉7个重点领域,开发路面秩序监测、多车监管、河湖治理、重大项目建设监管等40个应用场景,其中,事件处置类场景16个、展示类场景24个。建设路面秩序监测场景,实现暴露垃圾、沿街晾晒、店外经营等6类问题的全时段、智能化采集,每日智能采集案件达300余件,约占采集总量的21%。建设电梯安全运行监管应用场景,试点对接2个小区、1所学校、5个机关单位共42部电梯运行数据,实现电动车入梯、困人事件、电梯故障等运行状况实时监控、自动预警。今年以来,累计发现电梯运行异常4986起,电动车入梯告警3655次,自动预警并派发处置困人事件3起。建设高排放车辆进城预警应用场景,通过视频抓拍识别和系统自动比对,对不在通行证白名单内的高排放柴油车擅进城区进行识别预警,加强高排放车辆进城监管。目前,累计预警处罚8827次,日平均预警处罚次数由100次降至20余次,有效遏制高排放车辆违规进城行为。
三、存在问题
在“数字江淮”建设加快推进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是5G应用场景不多。城市精准治理、惠民服务和生态宜居等重点领域5G应用场景不够多。二是数据汇集共享难。国家和省级层面暂未出台数据对接目录及共享方式,归集数据难度较大。部分部门缺乏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缺少信息系统支撑,数据质量不高。三是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不够高。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广度和深度不足。
(二)数字政府建设有待深化。一是部门业务协同不够深入。跨部门业务平台共建共享及业务协同不够,尚未形成“一棵树、一主干、一张网、一平台、一入口、一维护、一大厅、一后台”“八个一”的建设模式。二是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皖事通App部分第三方服务不够便民,“安康码”应用场景不够多,用户黏性较低,智慧审批事项占比较少。三是“互联网+监管”亟待加强。监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质量不够高,“互联网+监管”平台风险预警功能不完善。
(三)社会精细治理支撑不够。一是新型物联感知设施不完善。地上安防、地下管网监测、河道泵站、消防监测等物联感知设备数量少、覆盖率低,城市管理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不够。二是综合指挥调度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城市大脑”指挥中枢作用发挥不够,跨部门、跨领域业务平台共建共享及业务协同不够,没有实现城镇治理的全面感知、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科学治理。三是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智慧医院建设进展较慢,预约挂号就诊比例较低,未建设市级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不快,教学管理数字化水平不高,智慧学校覆盖率较低;社会保障网上服务能力有待完善,人力资源数字化在“稳就业”方面支撑作用发挥不足。
(四)数字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一是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少,掌握数字化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数字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信息技术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二是数据创新应用能力不足。社会、经济数据汇集困难,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仍需提升。三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融合不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够,工业互联网基础薄弱,缺乏产业龙头,尚不具备整合控制系统、通信协议、生产装备、执行系统、管理工具、专业软件、平台建设等各类资源的能力。农业物联网建设试点分散,尚未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农业生产智能化程度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亟待加强。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优势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程度不深。
四、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决策部署,坚持“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持续发挥海量数据和特色产业优势,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实现数据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助力实施“六一战略”,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
(一)强化统筹规划,着力构建“数字亳州”建设综合体系。以“城市大脑”为载体,探索建立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统筹整合全市信息化资源,逐步融入“城市大脑”,推动形成“一棵树、一主干、一张网、一平台、一入口、一维护、一大厅、一后台”“八个一”的综合建设体系,实现跨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二)围绕泛在智联,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光纤网络建设力度,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推进实现农村地区5G网络全覆盖。推动5G与教育、养老、司法、水利、气象、农业、物流、文化旅游、商业零售等融合应用。加强政务网络安全监测,推进宽带高速、弹性智能、安全可靠、边界清晰、可控易管的新一代公安信息网建设。结合城市生命线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完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算力、数据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数据共享交换,以数据汇聚和挖掘分析为重点,推动数据在社会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围绕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校园安全、社区管理等领域,深化视频数据应用。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面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使用和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和安全管控,确保安全采集、安全使用、安全共享。
(三)突出协同高效,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升级“皖事通办”平台亳州分平台,重点打造移动端、迭代升级电脑端、加快推进电视端,优化服务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更多事项“掌上办”“自助办”“智慧办”“套餐办”“预约办”“一键申报”,大力推进“智慧”审批,加大“跨省通办”实施力度,完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建设,推深做实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实施“安康码”应用便民工程,完善政务服务大厅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各项大厅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不动产登记平台,实现权籍调查管理一码统一生成、一码管理数据、一码共享成果,不动产业务登记一码预约、一码受理、一码通办、一码查询、一码共享等,构建更加便捷高效、便民利民的不动产登记工作体系。加快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适老化及无障碍升级改造,切实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推进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办公用房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办公用房日常监管力度。完善“互联网+监管”事项,提高实施清单编制质量,扩大监管行为覆盖面,提升系统应用成效,提高监管效能。继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归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双公示”信息、特定领域信用信息及信用目录信息。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辅助评标,通过对投标文件进行结构化处理,实现自动评审,进一步提高评标质量,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公平公正。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系统建设,提高公共资源交易风险防控能力。
(四)坚持共治共享,构建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增加物联感知设备布设数量,拓展物联感知设备覆盖范围。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扎实推动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处理技术与视频监控融合,建立人、车行为轨迹、行为特征数据档案。构建电梯安全监管“一张网”,实现全市电梯“物联网+监管”,降低次生事故风险。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联通产品流通上下游环节,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链条,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实现警情、警力、警车、现场音视频等警务资源要素全量上图,一张图警力调度部署,一键调看现场图像、一键调集警力资源。加快消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智能接处警系统、融合通信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新型消防指挥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严防污染事故发生,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实施进度,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强智慧服务应用,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加快推进亳州市智慧学校项目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推进稳就业二期建设,实现就业地图、视频面试、电子合同、社区服务、多维分析等功能,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实现“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同城待遇”。
(五)深化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积极培育软件开发、大数据、计算机服务、移动电子端服务等信息技术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加大本土信息技术企业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支持其做大做强。加快浪潮(亳州)大数据产业园建设运营,吸引信息化企业入驻。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加强“双招双引”力度。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工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政策,培育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中药、白酒等亳州特色产业,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大力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农艺农机数字化,推广农业智慧化生产、网络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