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局重点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六一战略”,紧扣“1355”工作主线,推动亳州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1年基本工作情况
(一)秉持一个底线,构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推动市政府修订《亳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应急、城管、生态环境、消防、文旅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市应急局印发《亳州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停工停业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率先开展停课、停工、停业应急处置示范,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亳州市气象信息快速发布机制》,探索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和精准到街道的靶向预警发布模式。将“红色预警全网发布”和“预报信息快速发布”写入市应急局《研究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会议纪要》中。与市文旅体局联合印发《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发布管理办法(暂行)》,完成谯城、涡阳应急广播系统试点任务。市县一体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年度工作,完成技术服务招标和数据汇交。
(二)坚持三项目标,推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建设
气象监测精密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亳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入网试运行验收和业务准入测试。市县城区建成33套城市气象站,市区建设2套环境监测气象站,利辛建设1套旅游气象站。完成“补短板”项目亳州13套六要素气象观测站的选址工作,改造23套自动气象站。289套气象站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成多领域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完成“天镜·亳州”综合业务监视系统建设和部署。
气象预报精准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实现0-2小时的客观临近天气预报预警,空间分辨率5公里,实现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24小时滚动预报;城镇天气预报时效延长到10天,中长期预报时效延伸至30天,暴雨预警准确率100%。强化暴雨、雷暴大风天气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和准确率的科学有效兼顾。制定大雾预报-低能见度提示-大雾预警全流程服务指南。
气象服务精细水平日益提高。开展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公众满意度达99%。气象、环保、PM2.5专家组三方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联合会商。市县强化高分卫星遥感产品在秸秆禁烧火点监测中的应用。全市接入7万多“天眼”视频监控数据,建成亳州道路交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联合市城管局绘制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制定完善《亳州市城市蓝、黄、橙、红四级响应工作流程》。融入城市大脑“智能中枢”建设,积极参与城市运营管理、生态保护等模块建设。成立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商,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专题气象保障服务,制作发布各类农业气象服务材料72期(《农业气象情报》36期,《重要农业气象专报》32期,《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材料》4期),市科普公园先后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
(三)突出五项重点,力求提升气象发展工作实效
党建引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书记扎实履行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开展集体学习和研讨13次,开设专题读书班1次。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层调研10余次,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19项。坚持“一月一课一片一践”活动,开展“红色精神我来讲 气象事业我传承”活动。市县局支部均获得亳州市“五星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3支部被评为市(县)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涡阳县局支部被市委评为“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张书余岳虎案警示教育,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13部。组织开展气象部门第20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
环境优化,开拓气象保障服务新领域。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亳州市县局指导工作,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亳政办秘〔2021〕41号)。《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写入“强化粮食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联防工作机制,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和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保障作用”等内容,联合印发《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优化气象监测站网”“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列入2021年市本级投资项目。
规范管理,构建气象法治建设新格局。市人大开展以“亳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亳州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主题的调研走访,将《亳州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调研项目。市县组织召开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19个市防雷安全联席成员单位将防雷安全纳入年度安全管理内容。通过“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气象行业监管全覆盖。联合应急、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完成168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现场执法检查,下发整改通知书27份。动态更新并公布执行标准清单,参加“首届长三角气象标准化论坛”,参与1项行业标准制定发布。
人才支撑,提升气象队伍建设新动能。印发2021年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制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岗位管理办法,完善高级岗责任说明书。1人次入选省局136人才后备人才。1人通过工程师资格评审。年内选派1人到中国气象局做访问学者,1人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拟申报市五一劳动奖章。
协同推进,夯实气象科学管理新基础。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报送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情况12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0余条。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完成市无烟党政机关创建。开展乡村振兴慰问走访8次。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工间操、趣味运动会等活动4次。组织退休老干部参加“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和“发挥正能量过好重阳节”书法摄影活动。
(四)细化五项亮点,逐步形成亳州气象发展特色
创新引领,激发气象事业发展强劲动力。印发《亳州市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立项12项市本级科研项目,评选2个创新团队。加强上下、左右科研联动,与省大探中心、合肥市局联合开展的《亳州风廓线雷达和雨滴谱仪资料在冬季降水相态判别中的应用研究》成功申报省局创新发展专项,与省气象台联合申请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分别与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合作开展恶劣天气能见度视频识别系统、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和积水深度预报预警的研究,与省农气中心合作开展蒙城长三角蔬菜批发基地特色为农气象服务研究。亳州市局完成亳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研究1项、中国局科技成果登记1项、软件著作权申报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交流或发表论文28篇。组织开展“我为气象事业发展献一策”金点子活动,收集金点子69条。
对标对表,赋能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目标,聚焦信息共享、数据融合、机制保障。在城市骨干道路、易涝点建成50套城市气象站,与城区50个易涝点、267个重点监控位置、441个小型污染防控基础网格和73个中型污染防控基础网格实现互联互通,主动融入城市治理防控的“云调度”。
多措并举,创新气象观测设施管理模式。以研究型业务建设为驱动,以解决基层台站普遍性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创新突破,逐步实现台站运行监控、远程重启、数据质控、仓储供应、维护保障智能化管理,基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站装备保障远程智能化研究》项目研究,实现气象站远程重启系统建设和运行。以“气象装备库房管理软件”建设为抓手,建立库房备件信息数据库,实现市县库房备件超期报警、自动盘库、快捷调拨等功能。
力求实效,强化人影作业能力建设。推动市政府印发实施方案,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丰富人影作业方式,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建设由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和退役军人组成的兼职人影队伍。统筹采购1部人工增雨燃气炮设备,完成590枚WR-98GPS火箭弹的置换,积极推动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市本级火箭弹存储整体迁至军分区国防动员教育训练基地弹药储备库。
扎实推进,提升气象业务技能竞赛水平。通过组织和参加技能竞赛,旨在提升全市技术人员业务服务水平。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组织开展亳州市第三届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争取市人社局2万元竞赛经费。常态化组织2022年亳州市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暨岗位练兵活动。组队参加省局预报技能竞赛,1名选手获得个人全能第8名,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存在不足
(一)围绕新发展理念,对照亳州市“六一战略”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气象监测精细化、预报预警准确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岗位交流锻炼不足。
(三)科技服务工作未全面开展,市县局基本退出防雷技术服务市场。市局年终一次性奖励暂未纳入地方财政,气象事业发展资金保障存在风险。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持续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以人才培养、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和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进一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拓宽省局相关处室和高校的合作途径,激发单位科研的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团队和在研项目的阶段性评价机制。
持续推动气象项目建设。细化落实《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持续推动《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的实施意见》(亳政办〔2020〕11号)和《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亳政办秘〔2021〕41号)文件落实。稳步推进“优化气象监测站网”“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市本级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启动蒙城县X波段双偏振雷达项目建设。加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交通等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着力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加强部门合作协调,厘清科技服务的发展空间,拓宽发展领域,着力打通难点堵点,争取实现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