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办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209-00161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 公民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文号: 亳发改综合〔2022〕288号
发文日期: 2022-09-12 发布日期: 2022-09-28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209-00161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 公民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文号: 亳发改综合〔2022〕288号
发文日期: 2022-09-12
发布日期: 2022-09-28
亳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9-28 17:38 信息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亳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9月

 

 

 

亳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需要,更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安徽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及《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与总结

 

“十三五”以来,亳州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要素保障、推动环境优化,积极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深入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市服务业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规模能级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亳州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377亿增长到2020年的918亿,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除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外),超额完成“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发展目标。服务业能级规模显著提升,市场空间显著扩大,发展潜能显著增强,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业占比逐步增加。2015年,亳州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0.7:39.3:40.0,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14.2:35.0:50.8,服务业占GDP比重40%增长到50.8%,提高10.8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亳州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板块,也是最强劲的增长极。

服务业对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突出。“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年均投资增长16.5%,超过制造业投资9.3%的增速,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达到63%。“十三五”期间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运营,服务业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竣工率均处于全省位次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市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建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服务支持体系,扶持服务业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服务业集聚示范效应加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2家。服务业集聚示范效应逐步显现,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

政策性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市累计争取国家层面服务业领域资金(包括中央预算内资金)4503万元,累计争取省级层面资金5030万元。累计兑现新增规上和省重点服务业企业市级奖励资金2825万元,惠及企业403个,其中规上企业162个省重点企业241个。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累计支持服务业项目31个、支持金额1395万元。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亳州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新机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中原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亳州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参与区域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推动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更多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国家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有利于亳州乘势而上、建立享誉世界的城市品牌。

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服务业发展增强新动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给服务业发展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内涵。新科技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了服务业的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极大地拓展了服务业辐射范围,同时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新兴服务领域和新业态,促进了服务业的智慧化以及经济附加值的增加。

两业融合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契机。随着新一轮信息产业发展和全球制造业逐渐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共生、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省重点聚焦两业融合发展,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融合发展新路径。亳州要引导中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等制造业向服务业衍生,引导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形成双向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消费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拓展新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居民消费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优化服务结构,改善服务质量。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优势。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示范效应持续放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发布,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推动改革,更宽领域的开放合作,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亳州要充分发挥好“中医药集散市场”的优势,加强与全球和全国市场的链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与此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亳州服务业整体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商贸、物流、旅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上,而新兴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二是企业主体不够强。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偏少,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较弱,中小微企业发展质量不高,服务行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三是人才短缺引进难度大。服务业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难以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中高端人才和实用技术型人才相对不足,另外人才使用和交流机制不尽合理,跨区域人才合作进展缓慢。四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土地、金融、技术、数据等要素支撑不足,部分行业或者领域市场化程度低、准入门槛较高,行业商协会发展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五是疫情对服务业的持续冲击。疫情发展无疑对服务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就业等方面造成重创,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长期的存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开展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载体,加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链接,提升辐射能级、融合实效、服务品质,扩大服务供给,创新业态模式,深化开放合作,努力构建优质高效、普惠多元、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新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圈发展中体现“亳州服务”的品质与担当,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维护市场规则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营造舒适营商环境。

——厚植优势、两业融合。利用获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的契机,充分挖掘中医药、白酒、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等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衍生带动潜能,鼓励企业内部的服务功能从生产功能中分离,发展创新孵化、研发设计、物联服务、远程控制、售后服务等服务业态。

——锻长补短、品牌塑造。深入开展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使服务业 “短板”成为亳州高质量发展的“跳板”。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项目,为全省打响“皖美服务”品牌助力。 

——链式发展、数字赋能。围绕重点产业布局进行建链、补链,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进行固链、强链,通过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构建能够服务区域发展亳州特色“服务链”。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充分结合“数字亳州”的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注入动力新引擎。

——以人为本、包容共享。顺应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转变,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普惠性服务供给,更多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积极打造一批符合“亳州服务”地域特色的名企、名家、名师、名医、名展、名赛、名节、名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服务业品牌,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不同类型的产业平台。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级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北翼服务网络节点、安徽服务经济改革创新重点城市。

1:“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918.17

1400

7.6

2

服务业投资增速(%)

4.7

——

5

3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41.8

≥42

——

4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8.6

12.3

7.4

5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

28.8

——

16

6

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万家)

4.4

6

——

7

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家)

——

5

——

8

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家)

2]

10]

——

9

省级以上“两业融合”示范单位(家)

2]

5]

——

注:[]内数据为5年累计数

 

第三章 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构建要素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的内外循环通道,提升生命健康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农业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亳州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发展质量与能级,增加产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一节 以中医药为特色,拓展生命健康服务内涵外延

 

以打造世界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中心为目标,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向生命健康服务业衍生,到2025年,生命健康服务业产值达到300亿,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0亿,新建中医(药)学院、科技研发平台、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等各类产业载体不少于30个,中药产业、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世界中医药之都”在全球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补齐中医短板,促进“医”与“药”协同发展依托中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填补中医短板,解决“药强医弱”的状态。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争取与国内外知名医院合作,在亳州创办1所市级中医类医院,推进蒙城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涡阳中医院、利辛中医院争取升级为三级医院,在亳州市其它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

对接安徽自贸区,打造中医药贸易示范区紧跟“一带一路”与“双循环”国家战略步伐,加强与省自贸区的深入合作,打造中医药贸易示范区,积极向全球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走出去,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亳州中医药在海外创新发展。支持优秀企业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中医药中心,面向沿线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营销中心、直销药店等。借助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平台,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对外服务新模式。

参与组建长三角中医药发展联盟,促进区域联动“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推动中医药行业标准认证一体化建设,建立长三角地区中医药行业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管理共享的合作共建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政府间合作机制, 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建立城市间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药企业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合作平台。组建中医药健康科普共享平台,建立中医药期刊联盟,培育一批长三角地区特色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和服务品牌、旅游品牌。

推进中医药科研院所和人才队伍高水平发展大力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争取与国内外中医药高校、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亳州开办1所中医类院校(分校)及多个相关的重大科技教育平台。加强中医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数量上取得新突破。加快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整合亳州本地及外地国医大师、名中医,通过大师工作室、中名医传承工作站、中医讲堂等形式,着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领域人才

拓展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按照“医、护、康、养”一体化新模式,着力打造融合医疗、照护、康复、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医疗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明确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与社区、家庭结合的医养服务,建设医养、康养结合示范基地。医院要设立老年病科或老年病诊室,逐步增加老年病床位,加强中医药老年病诊疗能力建设。

专栏1   生命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亳州市第二人民医院PPP项目、亳州市肿瘤医院、亳州市中医院二期工程、亳州市儿童医院、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大楼、亳州市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改扩建、谯城区人民医院、谯城区医共体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提升项目、谯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谯城区妇幼保健中心、谯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谯城区华佗城市医养中心、亳州市谯城区乡镇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等14个项目,总投资49亿元。   

涡阳县:涡阳县乡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工程、涡阳县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老年康复中心)、涡阳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涡阳县中医院提标扩能项目、涡阳县第六人民医院、涡阳县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涡阳县传染病医院、涡阳县人民医院北区项目、涡阳县公办养老院提升工程等9个项目,总投资43.4亿元。

蒙城县: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项目、第三人民医院优抚医院、生态康养岛建设项目、蒙城县肿瘤专科医院、蒙城县卫生系统信息化项目、蒙城县中医院医养结合综合康疗中心项目等7个项目,总投资46.63亿元。

利辛县:利辛县中医院新区项目、利辛县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利辛县宝璋医院二期工程等3个项目,总投资15亿元。

 

第二节 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延伸文化旅游业深度广度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创文化强、旅游旺、体育火、百姓乐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力争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5A 级旅游景区1 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 家,力增国家4A 级旅游景区4-5 家,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2-3 家;培育一条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两条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初步建成文化旅游强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以上,文化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推动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围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全市产业园、药材市场、特色小镇等,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拉长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链,形成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做好“十个一”工程,推动亳州中医药健康旅游联盟成立工作,推动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工业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历史文化体验区“四区”建设,建设一批以中医药健康养生为主要内容的中医馆或者国医工作室,建设一个国家二级以上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特色小镇,加快推出亳州名吃、亳州药膳、华佗文创、主题酒店等一批健康旅游产品,提升一批旅游商品特色购物街区,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叫响“世界中药之都健康养生亳州”品牌。

打造“一城两带三组团”的文化旅游大格局围绕谯城区所在的中心城区建设,统筹建设一个代表亳州、展示亳州的核心风貌区和中心服务区;长远谋划、分段分期打造涡河文化旅游景观带,沿河打造“道源问道”国家级文化旅游线路。根据“中心地—增长极”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围绕中心旅游城市建设,扎根三县文化资源特色,打造以老子道文化为核心的问道涡阳文化旅游组团、以庄子文化为核心的逍遥蒙城文化旅游组团,以及以生态观光为核心的好水利辛生态旅游组团。

发挥龙头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促进文旅大发展。整合古城文化旅游资源与项目,在4A 级景区创建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亳州古城5A 级景区创建,打造与“徽州古城”相响应的、最具影响力的“亳州古城”,在全省树立“南徽州、北亳州”的亳州古城品牌形象。加快北关历史街区的改造工作,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深入推进“智慧文旅”建设依托“皖事通”APP、“亳州旅游”APP,以及待开发的“亳州乐游”和“亳州民宿”APP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知识、信息资源一站式智能服务平台。建设以亳州二夹弦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剧种数据资源库,推动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数字化,通过5G网络、虚拟现实、三维图形图像等新技术,实现亳州二夹弦、五禽戏、亳州清音、白酒酿造工艺等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建立文化大数据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城市展览馆、市博物馆等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促进文旅文创衍生品不断创新丰富“亳州礼物”产品内容,围绕名人、文化、白酒、中药、五禽戏等特色资源,鼓励创意设计一批带有亳州符号、紧贴亳州特色的“名、优、特、新”旅游商品,开展诸如“亳州十大伴手礼”等创意评选活动,培育一批“亳州旅游必购商品”,推荐入选一批“安徽旅游必购商品”。围绕“华佗牌”、“曹操牌”、“老子牌”、“庄子牌”,聚焦生活用品、文化用品、艺术品、娱乐产品等文创载体类型,打造“IP 衍生型”文创产品。推进“千古一亳”、“曹操在亳州”益智玩具套装、“曹操运兵道智慧迷宫”、“复归?文房六礼”、“亳文化锡包壶”等现有文创产品成果转化生产。

专栏2   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古井白酒文化小镇、曹操宗族墓群国家遗址公园项目、亳州市博物馆新馆、亳州市大剧院项目、谯城区谯陵景区项目、谯城区全民健身场地建设项目、谯城区文图中心项目、谯城区华佗故居项目、谯城区非遗保护中心9个项目,总投资55.5亿元。

涡阳县:城西田园综合体、范蠡西施文化园、龙山生态休闲度假区、涡阳县烈士陵园红色旅游等4个项目,总投资9.3亿元。

蒙城县:蒙城县涡河城市公园项目、茨淮新河纪念馆、万佛塔景区及城隍庙老街改造项目、庄子文化产业园、蒙城县文化馆、蒙城县图书馆、黄庄红色主题公园、尉迟寺考古遗址公园、田园欢乐谷、桃花源生态农业旅游基地等10个项目,总投资56.15亿元。

利辛县:阚泽湿地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项目、利辛县文化中心、利辛西淝河湿地文化创意园等4个项目,总投资15.3亿元。

 

第三节 以枢纽城市为目标,加快多层次物流体系构建

 

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物流特色明显、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沿淮区域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皖北地区及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集散基地。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打造皖北地区、沿淮区域及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农副产品物流基地。以涡河为依托,发展物流航运,以青阜铁路为依托,建设集铁路、内河运输及公路运输等为一体的多式联运物流区,开展多式联运业务。通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路网和码头的布局优化与加速建设,提升货运能力。做好亳州机场二期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实现全线动工,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机场整体功能布局、完善周边功能配套。加速形成“公、铁、水、空”综合物流枢纽。

推动重点物流园区基地项目加快建设以物流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中药材、酒类等物流聚集区。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和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推进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亳州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高铁新区现代物流园、亳州机场空港物流园建设,构建水、陆、空多式联运高效物流服务体系

积极盘活存量物流仓储设施坚持“控增量、消存量”,加快引入专业物流运营商,积极盘活现有存量仓储物流项目资源,探索建设为企业服务的专业物流园区。严格控制仓储物流用地新增,在支持流通企业建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统一配送的同时,也要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地,再通过设定有效的租赁期限,减少“圈地”和土地闲置情况。

构建三级物流疏散体系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以信息流网络建设为重点,畅通连接河南郑州、山东潍坊、江苏徐州等区域物流中心的信息流渠道,建立亳州皖西北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促进亳州融入长三角。发展骨干物流企业,以服务大中型生产企业、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批发市场为目标,辐射三县一区及周边县区。发展众多小型物流企业,以服务小型企业和社会零散商业店铺为目标,送货上门,辐射乡镇。

建立应急物流体系通过国家储备应急物流系统和社会公共应急物流系统的有机结合,构筑全市应急物流保障体系,以应对疫情防控等公共安全事件产生的集中特殊物流需求。建立健全应急物资检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重点建设粮油、医疗卫生和油料物资等储备和调运分拨系统,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

专栏3   物流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亳州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谯城区综合电商物流项目谯城区粮食仓储和物流项目、谯城区30万吨粮食仓储建设项目、长三角优质专用粮食烘干仓储项目、国家级亳州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亳州市铁路物流基地及附属道路建设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保税仓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84亿元。

涡阳县:空港物流园、涡阳港“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城东物流园、涡阳新站综合物流园、涡阳县电商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智能快件箱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总投资67.98亿元。

蒙城县:开发区智慧仓储物流基地、电商快递产业园、蒙城县冷链物流项目、蒙城县综合商贸物流园项目等4个项目,总投资22.5亿元。

利辛县:利辛县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利辛县智慧物流园、交通物流园、利辛县港口粮食仓储物流建设项目、铁路粮食物流园、高速路口交通物流园等6个项目,总投资23.4亿元。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亳芜园区4个在建物流项目,总投资18.8亿元。

 

第四节 以流量经济为抓手,提升商贸流通业辐射能级

 

通过建设打造流量经济发展平台,提高经济高集聚、高辐射、高质量发展水平。到2025年,流量经济总规模突破500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进出口总量突破15亿美元。新培育电子商务示范镇20个、电子商务示范村50个。

培育壮大商贸流通市场化主体积极培育大型商贸市场化主体,支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资源。完善流通业品牌培育保护机制,鼓励流通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省政府质量奖、省著名商标等,支持“老字号”企业加快产业开发、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加快实施亳州市主城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培育药都印象、批发主导型、零售主导型、商务休闲主导型、商贸物流主导型五大功能区,构建“一城三圈”的商业格局。促进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发展城市便民商业,加快推进城区菜市场、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商务、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合理布局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直营连锁店,构建工业品、农产品双向畅通的流通渠道。

以花茶为抓手,鼓励商贸业线上线下融合以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的花茶产业园(基地)为主平台,利用在全国道地药材产区的N+50布局体系,完善亳州花茶产业货源的采购渠道,鼓励花茶生产企业通过统一的采购渠道实现集采;利用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的场地组建花茶交易大厅,作为全市花茶对外展示、交易、流通的窗口;利用交易中心的线上电商平台及直播渠道,拓展线上交易渠道;利用供应链基金和徽商银行等金融支持,同步建立供应链、金融链、区块链、信息链、数据链,迅速打造并凸显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花茶集散地。

培育系列品牌节庆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继续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医药交易会、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华佗祭祀大典、全国药膳大赛等中医药旅游节会活动,积极谋划争办中国国际健康旅游大会,力争永久性会址落户亳州。围绕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举办中国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融入游园会、相亲会、灯会、古装会、民俗汇演、美食汇品、文创商品设计大赛、网红直播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吸引商流,人流。

专栏4   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亳州海港城、亳州农贸城冷链交易区、谯城区陵西湖周边商业和文化用地综合开发项目等4个项目,总投资66.1亿元。

涡阳县:城东农贸大市场、新型专业市场建设项目、涡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涡阳县会展中心、涡阳环球港项目、涡阳城市商业综合体、涡阳商业综合体、涡阳县农机大市场、美食街等9个项目,总投资82.1亿元。

蒙城县:晶宫广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蒙城综合商贸中心、城投?时代广场、鲲鹏广场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等6个项目,总投资48.1亿元。

利辛县:农贸市场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2.7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亿)、利辛国宾府(17.75亿)等5个项目,总投资113.45亿元。

 

第五节 以三农建设为中心,保证农业服务业惠农惠民

 

2025年,农村服务业体系健全完备,农村服务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农村服务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

促进农村电商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巩固利辛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成果,加大对蒙城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建设指导力度。在巩固19个省级电商示范镇,62个省级电商示范村成果基础上,再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镇村支持传统企业和电商创业者通过电商知名平台开设旗舰店、专营店推销我市农产品。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馆、扶贫产品馆进行销售农产品。

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研发应用多功能农田作业、农机智能、设施农业、小型轻便作业装备,加快发展精准播种、精准施肥(药)、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冷鲜物流等智能化装备。强化粮食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推进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集聚的重要基地。支持企业对接相关专业科研机构,探索建立农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深度合作。强化农业科技运用,充分利用地方大豆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涡阳大豆内在品质;加强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建设,加快中药材提纯复壮和种子种苗培育。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培育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

 

第四章 紧扣两业融合主题,促进生产服务融合创新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着力促进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

 

第一节 以城乡人口为依托,丰富人力资源服务内容架构

 

围绕亳州市及皖北地区庞大的城乡人口基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把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突破的产业方向之一。到2025年,人力资源服务业综合产值力争达50亿元,培育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行业领军企业5家、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10家。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家政实训基地5个。孵化亳州特色劳务品牌3个。

构建人力资源产业生态,壮大产业规模与能级以亳芜2.5产业园为主要载体,集聚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人才招聘、委托代办、咨询管理等各类人力资源机构,提供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工作分析、员工培训、绩效考评、相关调查等多元服务功能。着力筹建亳州市级人才发展集团,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推进人力资源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积极探索长三角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模式,汇集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继续利用好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同发展论坛、皖北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联盟、亳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等平台,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契机,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开展区域人才合作,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和“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

对接市场诉求,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水平围绕亳州“433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诉求,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组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实施“药都工匠”与特色劳务品牌培养行动实施“药都工匠”培养行动,组织技能大师评选,努力打造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技师队伍。实施“技能亳州”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围绕亳州养生特色,筹建“大健康产业品牌孵化园”,着力打造“亳州药膳”“亳州中医保健”“亳州花草茶”等类似“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式特色劳务品牌,不断输出劳务品牌。

积极引导亳州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将招才引智融入全市招商引资推介会、“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恳谈会等,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双招双引”推介会、依托驻外商会、驻外办事处等设立 “亳州市人才工作服务站”,聘请近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担任招才引智顾问。开发“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地点、从事行业、薪资水平、工作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经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就业创业政策,智能匹配就业招聘岗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专栏5   人力资源服务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建设项目、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项目、亳州大型国防教育基地项目、亳州市谯城区综合教育实践基地项目等4个项目,总投资22.4亿元。

涡阳县:对外经济合作服务中心、涡阳县职业教育园区一期项目等2个项目,总投资18亿元。

蒙城县:蒙城县职教园三期建设项目、蒙城县技工学校建设项目、高职院校新建项目等3个项目,总投资18.3亿元。

利辛县: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利辛县创业服务中心、城西片区机电科技学校(职教园)、利辛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北区)项目等4个项目,总投资18.3亿元。

 

第二节 以创新驱动为重点,加强科技服务业体系化建设

 

2025年,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引进30家科技服务机构。

优化公共检测检验服务合理配置围绕中药、农副产品、纺织、汽车等主导产业产品和环境检测,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提高检测服务水平。探索建立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中药材及饮片性状鉴别检测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充分整合中药材进出口检测中心、市药检所、市农检所、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资源,探索设立亳州中药检验检测研究院。发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作用,结合亳州中医药产业特点,在中药新药、制剂研发,保健食品、药膳产品开发上提供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

打造开放共享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统筹协调在亳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科技研发资源,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各类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与长三角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亳州主导产业搭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合同科研等方式,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强化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能力。

健全协同规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对接,鼓励各类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探索通过合同科研、专利使用许可、衍生公司、概念证明中心、创新集群等多种途径实施技术转移转化,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推动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鼓励和引导科技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引导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促进科研成果推广转化。

搭建功能完备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型城市的对接,设立离岸孵化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各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引导和扶持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于一体的创业孵化链条;引导传统孵化器与新型服务有效融合,盘活园区、企业办公楼宇和厂房,打造一批创客服务平台和创客空间;支持企业搭建开放的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供应链+创投+市场"资源支持,衍生创业群落。

构建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培训等各类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构建"1+6"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策咨询、专利分析、预警、导航和战略指导能力,鼓励中介机构参与版权登记、交易和保护。推进设立"知识产权银行",建立专利运营基金,采取并购、许可、转让和组建专利池等方式,推动专利转化、交易和运营;培育壮大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品牌,建立全市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开展机构分级评价,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

专栏6   科技服务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中药材智能快检体系及基础大数据建设项目、亳州闽台健康产业园、智慧园区平台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谯城区数字农业及数字乡村建设项目、谯城区科技创新暨中医药核心品种基础研发平台等5个项目,总投资28.8亿元。

蒙城县:电子信息产业园、蒙城县开发区真空设备高端制造共享产业园项目、蒙城县建材家居智能化产业园项目、蒙城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智慧城市大脑项目、蒙城县5G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蒙城县视频监控补盲和结构化分析应用平台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总投资40.23亿元。

利辛县:利辛县科技馆、利辛县大数据中心、利辛县综合科技服务中心、5G通信网络建设、中小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利辛县数字档案馆等6个项目,总投资3.28亿元。

 

第三节 以服务实体为本质,提升金融促进经济活力水平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到2025年,亳州市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5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超过50家,实现直接融资800亿元。

实施金融产业集群升级工程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金融企业,鼓励支持大型企业来亳发起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增强金融资源归集和配置能力,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不断丰富金融业态。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授信项下流动资金贷款“无还本续贷”的还款便利。完善“税融通”合作机制,扩大小微企业受惠面。依托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动大中型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结合“一都一区一基地”建设,引导金融业支持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高质量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为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主动向各大金融机构总部宣传推介亳州,依托各金融机构协同推动,形成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融资格局。充分利用政策性贷款、项目贷款、债券融资等中长期融资工具,支持亳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老城区优化提升、新城区高水平建设。充分利用政策性担保、贷款贴息、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等手段,支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产业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发展排污权抵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创新工具。探索研究制定政府补贴,实行优惠利率等促进政策,推动绿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在中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框架之下,积极探索构建符合亳州实际的易操作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

完善平台化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升级优化“我要贷款”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银企对接会,汇聚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和第三方合作数据资源,建立数据驱动的信用服务与决策体系,利用相关数据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新兴金融科技手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运用信用建设成果,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第五章 服务市民品质生活,推动生活服务不断改善

 

以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开放服务半径为主线,推动体育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精细化发展,促进城市能级、功能、品质整体跃升。

 

第一节 以健康亳州为目标,鼓励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

 

2025年,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

聚集重点赛事,促进体育经济加快发展以全国健身气功五禽戏大奖赛、亳州国际马拉松赛、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等大型赛事为抓手,培育打造1-2 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支持各县乡镇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区域性体育竞赛活动,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结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体育平台建设依托本地的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企业等,积极谋划包括体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平台项目,为体育产业聚集发展提供良好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创造优良投资、创业、发展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以局部示范效应带动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企业解决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性问题,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同发展,接通和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平台内企业形成集团优势和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体育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完善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有效机制,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不断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构建市、县(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鼓励专业机构、企业参与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推进体育设施企业化运营,掌握城区居民、县域农民健身休闲实际需求,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建设体育健康社区;加强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全市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综合平台。

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休闲环境与氛围发挥学校体育在激发和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引导青少年健康体育消费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群众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体育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消费习惯养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公众体育健身意识;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引导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文化形成;优化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市场环境,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监管力度。

加快健身休闲场地与设施布局响应智慧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理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试点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结合现有的健身休闲场所、空间,进一步挖掘水、路、空资源,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实际、贴近百姓需求、特色鲜明、智慧智能、运营高效的健身休闲场地与设施。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体育主体公园、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智能化步道系统、智慧健身场馆等健身休闲场地与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田园综合体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带动休闲、养生、养心、健康等消费。

专栏7   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亳州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谯城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11.4亿元。

涡阳县:涡阳县体育公园项目、涡阳县融媒体及文体健康中心、涡阳县应急广播体系项目、涡阳县城市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4个项目,总投资20.4亿元。

蒙城县:蒙城县全民健身步道项目、蒙城县体育公园 、蒙城县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总投资13.46亿元。

利辛县:利辛县体育中心,总投资2.6亿元。

 

第二节 以宜居生活为准绳,保障家政服务业规范有序

 

“服务管理规范、人员素质提升、行业创新发展”为重点,以市场主导方式补齐家政服务供给短板、优化家政服务供给结构,加快构建和谐宜居的家政服务体系。

健全城乡居民家政服务体系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的提供居家养老护理、病残康复护理、孕妇产妇陪护、婴幼儿看护、烹饪、保洁、家务管理、小学生接送等生活性服务,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创建一批家政服务特色品牌。整合、充实、升级家政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发挥平台对城乡生活性服务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推动市县(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建设,提升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促进家政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

共享家政服务行业数据信息指导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开发建设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从业人员信息全程可追溯,建立从业人员档案及信息数据库,记录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从业经历信息及服务评价信息,逐步实现从业人员信息全程可追溯。对家政服务网进行升级改造,为全市家政服务业数据汇集、信息交流提供技术支撑。

树立一批家政行业标杆企业门店引导各类家政服务企业规范发展,支持大中小型规范家政服务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支持家政服务企业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对家政服务业品牌连锁企业的引导支持力度,鼓励其做强做大。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企业星级评定工作。

鼓励家政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大型规范家政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发、开放自有服务平台。鼓励各类大型服务平台引入家政服务板块,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家政服务交易,使家政服务的供给渠道更直接、更广泛、更透明。鼓励发展共享型家政服务员平台,更加精准地匹配计时型家政服务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时段,实现单一服务人员为多个消费者提供家政服务的功能。

健全婴幼儿托育体系鼓励家庭育儿知识传播、社区共享平台等托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拓展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利用社区中心、闲置校舍等存量资源建立婴幼儿看护中心,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进一步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增加托位供给,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延伸服务内容。每年建成示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2—3个,各县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第三节 以均等均衡为主线,扩大社区服务业的覆盖面

 

2025年,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衔接,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城乡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

围绕家庭日常生活,伸延社区服务业态将洗染、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社区保洁、社区保安等需要就近提供的家庭服务站点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合理布局,扶持社区内家庭服务业场所建设,通过依托各类社区服务设施改造建设、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场所设施。鼓励不设服务场所的各类家庭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等加强合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家庭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各类便民站点。

拓展社区商贸服务业范围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和农村社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建设投入,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总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社区总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建设。,推进社区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逐步完善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鼓励在乡村建设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程度。

规范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落实三级中心职能定位、设施规模、人员配备、功能设置等要求,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强化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照护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失能、高龄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全托、日托服务。支持社会力量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街道、社区两级中心原则上无偿或低偿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推动市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在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统筹协调全市布局,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按照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原则,统筹全市土地、厂房、仓库、办公楼宇、商业资源,促进辖区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全市域合理发展。

 

第一节 发挥各区县特色,积极引导错位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谯城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全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依托蒙城、涡阳、利辛三县产业特质,着力打造错位发展的区域服务经济增长极。

谯城区:围绕建设享誉全国的“药都酒乡道源地?宜居宜业文旅城”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发展机制体制创新,优化服务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构建以服务业支柱产业为主体、基础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把谯城建成全国中医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标杆、国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重点产业引导:中医药科技服务、跨境电商、人力资源服务、现代商贸、曹魏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等。

蒙城县:优化县域空间配置,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具有蒙城发展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把蒙城县打造成为国内汽车及农机装备服务基地、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转移的优先承载区、安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皖北特色旅游热点目的地。

重点产业引导:汽车后市场服务、庄子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

涡阳县:围绕建设“老子涡阳、生态福地”的战略导向,打造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福地品牌,将涡阳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问道涡阳旅游目的地。围绕绿色装配式建筑、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把涡阳打造成为优势明显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

重点产业引导:老子文化旅游、健康医养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电商、劳务派遣外包等。

利辛县:充分发挥人文历史、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度高、竞争力强、辐射影响力大的产业业态,把利辛县建设成为皖北商贸服务中心、安徽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安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重点产业引导:现代商贸、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电商、快递物流、健康医养服务、服务外包等。

 

第二节 聚焦集聚区建设,打造多种类型产业集群

 

按照“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合、服务集成”的要求,努力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承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新平台、“双创”活力持续释放的宜商宜业新高地,利用五年时间,新增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是指依托重要交通枢纽或海关特殊监管区,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体,以集聚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企业为主,形成社会化仓储、运输、配送、分拣、包装、加工、货运代理、信息有效集中的园区。

发展重点。根据实际需求建设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等综合型物流园区,打造快递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中的应用,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园区。加快对园区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装载单元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标准装载单元器具在各物流园区之间循环使用。积极发展无车承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推动园区在具备仓储、运输、配送、转运、货运代理、加工等基本物流服务以及物业、停车、维修、加油等配套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供应链设计、管理咨询、保险、法律等商务服务功能。

科技服务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是指以科技创业和研发创新为重点,依托开发园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建设,为区域提供技术研发、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等多样性专业技术服务的园区。

发展重点。引导集聚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和技术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载体,以科技创业和研发创新为重点,促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科技咨询、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加速集聚。

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集聚区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地理位置或虚拟网络平台集聚电商企业、配送服务及辅助企业,形成电商产业链,促进电商集聚发展的专业园区。

发展重点。支持电子商务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电商企业,加快电子商务运营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培训、信息、展示、研发设计等功能,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与旅游、农产品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应用示范,加快发展旅游云商、特色农产品电商等电商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集聚区申报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新型专业市场新型专业市场是以产品批发和交易集散为主体,以大宗特色产品批发市场、商品交易中心、商贸城、商贸综合体等为载体,集商品集散、批发零售、交易展销、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储运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

发展重点。引导各类专业市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对传统商贸升级改造,推进现代化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商品集散、批发零售、交易展销、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储运配送等功能,推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线上与线下融合互动发展,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面向全国的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中心。

旅游休闲集聚区旅游休闲集聚区是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主,依托风景名胜区、特色文化街区等载体,相关服务企业集聚的区域。

发展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和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构建旅游休闲产业链,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旅游休闲集聚高地。加快发展一批旅游休闲型特色小镇。

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是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质医疗保健资源等,以养老服务、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养生康复、健身休闲等为主形态,相关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域。

发展重点。利用自然、人文、康体、农业等多种资源,结合中医药技术方法,重点发展养生旅游、异地养老、老年产品设计研发、生活照料、保健品开发、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咨询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 着力打造一批融健身休闲、医疗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健康养老基地。推进养老、医护、康复相互衔接的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机构)建设。

专栏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己列入省级:亳州北关历史街区、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蒙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涡阳电子商务产业园、亳州青年创客空间筑梦社区、中国物流亳州综合物流园等12个项目

其它:利辛县交通物流园、涡阳光机电产业聚集区、亳州市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谯城)、涡阳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中国供销?涡阳农产品电商物流园、亳州市农产品物流中心、涡阳县西阳(阳港)产业园、涡阳县机场空港物流园、涡阳县多式联运港口综合物流园、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林拥城、郑店子温泉旅游度假区、“乡愁—老集村”项目(蒙城)、森林公园慢行交通系统一期项目(蒙城)、曹市镇辉山红色村落、新兴镇红色旅游景区、义门古镇核心景区、涡阳老城历史街区、西淝河休闲旅游度假区、亳州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休闲集聚区(谯城)、利辛县阳光四季花海乡村旅游度假区、亳州市文化体育小镇(谯城)等42个项目

 

第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进一步加强市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重点研究制订涉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协调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善亳州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大力发展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对企业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二节 系统性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策找人找企

 

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采取干部“一对一”跟踪服务,助企纾困解难。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前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提高投资项目建设效率。通过亳州市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比对,实现由“企业申报、分别审批、资金拨付”转变为“企业无感、主动筛选、在线联审、事后监管”的主动服务模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政策找需求’。

 

第三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围绕服务业领域,亳州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产业转型、融合底座、融合应用、信息安全、科技创新等重点方面,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与带动作用,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泛在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支撑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保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针对服务业发展,要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做好资金要素保障,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主导产业做强做大、重点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要在科学理财、增收节支上下功夫,科学编制收支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财源变动监测;要在改革攻坚、完善机制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改革,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健全激励机制,注重改革衔接;清理盘活存量资金,有效盘活资产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监督力度。

 

第五节 扩大对外开放广度,嫁接自由贸易政策

 

主动对接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蚌埠片区,强化对改革创新举措的复制推广,增强对上级管理权限下放的承接能力,重点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在政府职能转变、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服务贸易领域制度创新成果的学习借鉴。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产业升级新机制、创新发展新模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CBA直播,CBA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