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气象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气象局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41600485895876B/202311-0002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公告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1-28 发布日期: 2023-11-28
索引号: 12341600485895876B/202311-0002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公告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1-28
发布日期: 2023-11-28
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28 08:14 信息来源:亳州市气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实施

中期评估报告

 

本评估报告总结亳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中期实施进展,包括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完成进度,重点任务、以及与《安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对接相关任务的实施推进情况的进展情况。同时,梳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评估工作概要

《亳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面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国发〔202211号)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亳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引领全市气象部门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推动《纲要》的有效实施,跟踪了解规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特进行此次中期评估。

 (一)规划实施情况

“十四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在安徽省气象局和亳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亳州市气象部门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强化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效益,为实现美好亳州建设提供坚强气象保障。总体上看《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气象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评估工作情况

亳州市气象局高度重视《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局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指定专人负责评估工作,明确评估任务责任单位及时间节点。评估人员坚持全面与重点、定性与定量、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三结合,对《规划》各项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客观的评价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三)主要评估结论

从评估结果看,《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总体较好,气象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支撑进一步夯实、赋能城市现代化治理效能初显、气象科技创新驱动力逐步增强。

二、目标指标实现情况

对照气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面检查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从评估结果看,《规划》确定的11项主要指标中,有1项指标已提前完成、7项指标基本达到中期目标,占全部指标的72.73%1项指标“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较预期值有较大滞后;1项指标“人工智能灾害性天气潜势预报”因地市级还未开展此项工作,未达到进度要求;1项指标“无人驾驶飞机增雨作业基地(个)”因无人驾驶飞机增雨项目目前无常态化开展的成功事例,且亳州机场于2024年才建成,亳州在人才储备上也未达到项目要求,经市局党组研究并报市政府批准,将改项指标调整为“飞机增雨(雪)量(亿立方米)”。

(二)具体指标达成情况

1.多要素观测站平均间距。2021年至20236月,依托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亳州观测站网优化升级工程项目建设,新建33个智能六要素气象站、20个四要素站,亳州市多要素观测站平均间距6.32km,已达十四五预期指标。

2.天气雷达。依托2022年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项目,在蒙城县新建1X波段天气雷达,预计7月完成雷达吊装试运行,目前全市共布设了3部雷达。根据安徽省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项目安排,2023-2024年在涡阳新建1X波段天气雷达,预计2025年全市共建成4部天气雷达并完成组网,应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3.智能网格预报准确率。2021-2022年省气象台对智能网格预报指导产品进行逐步完善,预报准确率较2020年有所提升,2021年亳州智能网格预报准确率为83.2%2022年准确率84%,由于该项目标值受各家数值模式稳定性影响较大,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仍可持续增长或稍有波动,应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4.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2022年亳州强对流预警发布准确率为71.6%,预警提前量为22.4分钟,该目标值较预期有较大滞后,每年波动较大。因该目标值受强对流天气发生次数、强度和落区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目前市级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较为单一,以预报员监测值守为主,以华东快速同化模式和中尺度模式雷达回波预报为辅,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仍将持续较大年度波动,完成目标有一定难度。

5.人工智能灾害性天气潜势预报。2021-2022年尚未开展人工智能灾害性天气潜势预报,该项目标值目前进展有较大滞后。由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难度较大,后期将加大与省级技术单位合作,加强技术人才培养,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6.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2021年以来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96121、新媒体等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保持99%以上。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仍可保持99%以上。

7.农业气象服务中心。2022年市局组织专班人员成立了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围绕蒙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提供直通式智慧化气象为农服务。后期将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供粮食安全全链条伴随式气象服务。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8.飞机增雨(雪)量(亿立方米)。2022年至20236月全市开展飞机增雨14架次,航时43小时,燃烧焰条320根。近年来,干旱灾害是影响亳州地区的主要灾害,每年人工增雨需求较大,后期加强省市合作持续做好飞机增雨作业,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仍可持续增长,应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9.科技创新成果产出。2021-2022年我市自立市级科研项目18项,已完成验收项目4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亳州科技成果产出为40分。2023年在研省级科研项目4项,在研市级科研项目14项,预期规划后三年,在研18项课题均完成,并进行科技成果应用,该指标完成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10. 高级职称比例。2021年以来亳州市局采取交流、送培等措施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截止20226月,全市副高占比22.6%。后期将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11. 气象地方立法、标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气象地方立法工作,参与(排名第三)制定的《城市轨道交通防雷技术规范》(QX/T 615-2021)于20219月份实施;《亳州市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办法》列入2023年亳州市实施类政府规章制定计划,预计202310月份出台。预期规划后三年该项指标可持续增长,应能达到6个以上。

三、主要任务推进情况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完善精密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不断优化气象观测布局,新建33套六要素自动站、20套四要素站、11套两要素站、26套高速公路站,升级21套单雨量站,新建1X波段天气雷达,亳州C波段天气雷202311日投入正式业务运行。完成亳州、蒙城国家站观测场标准化改造。新建4套国家站冻土自动观测仪、4套视频障碍现象仪,国家站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和视频障碍现象仪正式投入业务使用。利辛、涡阳国家气象观测站202311日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全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提升多源气象资料融合应用能力。加强多源气象融合资料业务应用,提升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加强亳州C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的应用评估,并获省局创新发展专项立项1项。开展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本地释用,完成基于多模式集成的降水预报订正与检验”“亳州市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预报方法研究,开展暴雨、寒潮、低温冰冻、高温干旱复盘总结4次,2023年成功申报省局灾害性天气复盘专项1项,2022年对台风暹芭及暴雨的预报个例被评选为全国十大优秀预报案例。

发展滚动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加强SWARMS-MESO中尺度区域模式(华东区域)、快速更新同化系统CMA-SH3CMA-MESOCMA-SH9等中尺度模式预报产品应用,实现0-2小时的滚动更新临近预报,在暴雨、强对流等灾害天气过程前、中、转折、后发布滚动式预报预警产品,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开展市、县(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了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风险区划图件240个、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报告15个。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在台风的防御、高温干旱、暴雨内涝、雨雪冰冻、连阴雨灾害的应对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能力。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市、县修订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成气象预警平台与市、县(区)应急广播系统的对接,解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暴雨与强对流预警信号发布试点工作。

(二)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能力

气象服务助力大气污染防治。与省气科所、环科院PM2.5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工作机制。与生态部门签订《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完善环保、气象和PM2.5专家小组三方会商机制,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会商。市政府根据空气质量预报,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不利气象条件下的临时性管控。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积极融入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分中心建设实现从弹药采购、存储、出入库、作业监控、作业指挥对讲,到作业信息实时上报的全流程人影安全监管体系。将原WR-98火箭弹升级为加装定位模块的WR-98GPS增雨防雹火箭,实现了火箭发射、播撒以及落点全周期的信息自动记录;购置2台燃气炮、2套空气炮,作为地面火箭作业的有效补充。常态化开展以粮食安全、污染防治、增蓄水等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组织专班人员成立了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农业部门建立覆盖市县的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农业气象会商、共享服务材料、联合发布服务信息。2021-2022年共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情报》36期,《重要农业气象专报》6期,《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材料》2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2期,在惠农气象平台联合发布《亳州农用天气预报》71

(三)持续开展气象+赋能行动

“气象+ 赋能生产发展。围绕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强城市气象综合观测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测系统建设。依托视频监测系统、城市雨量站加强城市易涝点气象监测,开展亳州市城市内涝风险等级和积水点深度预报研究。联合省公服中心开展大雾图像识别技术研究。

加强重大活动保障气象服务。建立重大活动分类保障机制,针对不同活动需求编制气象服务方案,开展天气连续监测预警,高质量完成“药博会”“药行开市”“芍花节”“全省青少年科创赛”“马拉松”“龙舟赛”“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25次,制作气象服务专报163期。

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水平。围绕人民衣食住行等服务需求,探索融媒体气象服务新模式,拓展服务内容,新增制作“上下班天气”和“站点天气预报”。定期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天气周报、旬报、月报、汛期气候预测等公众气象服务材产品。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市省级开发区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出台了《亳州市气候可行性论证告知承诺制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措施》等制度,将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信息统一纳入建设项目用地清单,定期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价成果应用工作。每年召开全市防雷安全联席会议,开展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培训,依托安徽省事中事后监管平台,与市场监管、应急、城管等部门每年开展“双随机”联合执法检查。扎实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推广使用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四)增强气象科技创新驱动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登记和安徽省科技厅成果登记共3项,取得新型实用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站装备保障远程智能化研究”,并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2022年完成“天镜.亳州”建设,实现全市气象业务级支撑环境一体化、图形化分析展示。

推进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联合省气科所、市环境监测站,共同完成2019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并于20227月通过验收,发表期刊论文1篇、交流论文4篇,获优秀论文表彰2篇,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项。联合省气象台和省气科所成功申报省局自主创新项目2项,联合亳州学院积极申报江淮基金项目1项。

(五)加强气象科普阵地建设

建设专业科普宣传团队。2022年成立亳州市气象科普宣讲团,团队成员共30名,其中包括气象专业技术人员9人、大学生志愿者21名,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雷锋精神、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讲30余场次。

打造气象科普宣传品牌。联合市科协、市教育部门举办中小学生气象科普竞赛活动9届,推荐参加省级科普竞赛获奖83人次。每年举办全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2022年市气象局“走进科技,你我同行”科技活动周活动获评“中国气象局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线下活动”;市气象局联合市科协举办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气候资源保护,助力双碳目标’主题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被安徽省科协评为“安徽省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加强科普基地管理。目前全市共有5个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其中“亳州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亳州市科普公园)”2020年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被中国地震局认定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被安徽省科协认定为“2021-2025年度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被中国科协认定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创新建设科技馆网上展馆,并开展“云游科技馆”系列活动,让科技馆线上线下宣传得到互补,宣传方式更加多元化。涡阳县科普馆(县科技馆)和蒙城县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均已完成升级改造。“蒙城县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于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被安徽省科协认定为“2020-2024年度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在每年的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大活动期间,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均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年接待参观人数约2万余人次。

创新科技志愿服务形式。以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为契机,每年开展“进广场、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20余场次,结合春耕春播、午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事活动,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活动,参加科技人员约60余人次。2022年,市气象局成功申报“气象万千,科普同行”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联合亳州学院、亳州幼儿师范学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大学生志愿者和气象专家共同参与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气象科普知识讲解、科普展品设计研制、气象科普作品创作等活动50余场次。

、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四五”前半期的实施来看,亳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稍慢,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仍难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十四五”后期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着力化解、趋利避害,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亳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十三五”终期目标。

1.推进科技创新方面。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支撑引领作用不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是短板,气象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气象科技研究成果在预警预报服务中的转化应用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

2.精密监测能力建设方面。观测网密度不够,分布不均且要素不齐,广大农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点稀少,不利于乡村气象灾害风险调查、风险识别和研判。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能力薄弱。

3.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方面高分辨率网格预报、多尺度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过程延伸期趋势预报技术的本地化水平不高;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时效和精准度不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中的应用不足;预报预警能力与人民群众对精准预报预警服务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成效及差距分析

两年多来,亳州市气象部门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全面推进《规划》各项任务,主要目标已完成60%

(二)后续推动实施的举措

强化政府支持。推动市、县(区)政府将《规划》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争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支持,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

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市发改委的协调,推动《规划》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各部门各行业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跨部门的气象监测站网分工建设、共享共用机制,规范气象观测设施管理。

强化跟踪督查。将气象规划实施纳入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开展对规划重点任务、项目实施的动态监测,找准短板,强化措施,加大落实督查和考核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规划实施和调整的意见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预计到2025年,《规划》中主要指标均能如期完成。因无人驾驶飞机增雨项目目前无常态化开展的成功事例,将指标“无人驾驶飞机增雨作业基地(个)”调整为“飞机增雨(雪)量(亿立方米)”

下一步,全市气象部门将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后期的实施工作,为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奋斗。

CBA直播,CBA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