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办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405-00105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亳政办秘〔2024〕19号
发文日期: 2024-05-11 发布日期: 2024-05-17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405-00105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亳政办秘〔2024〕19号
发文日期: 2024-05-11
发布日期: 2024-05-17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5-17 15:35 信息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亳政202419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4511        

 


 

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产业优势,主动融入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六一战略,围绕中药、白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高起点打造绿色食品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为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底蕴,遴选细分赛道,强化双招双引,实现县区错位发展、部门分工协作、产业协同推进,构建绿色食品大产业体系。2030年,围绕1+2+N绿色食品产业主攻方向,即打造1食药同源食品头雁产业,推动建设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态畜禽2个优势产业,统筹促进亳州花茶、调味品、精品粮油、绿色蔬果等N个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建成一批特色集群、创制一批领衔单品、打响一批优质品牌、抢占一线高端市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35年,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巩固,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建成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1 亳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主要指标

指标

2023

2024

2025

2030

2035

结构合理

精深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

2.55:1

2.7:1

2.85:1

3.3:1

4:1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68

70

72

85

90

链条完整

优势特色产业链(个)

1

1

1

2

3

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个)

1

3

布局优化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个)

13

14

15

20

30

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个)

1

1

2

5

8

绿色农产品冷链运输率%

57

60

63

85

90

规模巨大

绿色食品一线品牌(个)

1

1

1

2

4

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个

1

1

1

2

3

全产业链总产值(亿元)

≥1100

≥1200

≥1400

≥2000

≥2800

其中:

食药同源食品

100

110

125

200

300

白酒及滋补养生酒

229

250

280

400

500

生态畜禽

220

240

275

400

500

亳州花茶

100

110

125

200

300

调味品

50

60

70

100

150

精品粮油

314

325

340

400

600

绿色蔬果

147

160

185

300

350

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

0.8

≥1

≥1.2

≥2

≥2.5

三、主攻方向

依托粮食、畜禽、蔬果、中药材等绿色优质原料资源禀赋,重点培育“‘食药同源食品、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态畜禽、亳州花茶、调味品、精品粮油、绿色蔬果七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按照《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市监食生发〔202427要求,统筹支持七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一)发展食药同源食品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2万亩、中医药产业规模1852.5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具备养生食品原料生产优势。在全国率先发布《食养药膳预制菜生产通则》,已建设食品加工园区4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1160.53亿元。但食药同源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较小,高端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扩展能力不足。

2.发展目标

深入挖掘食药同源、亳州养生历史传承,支持以食药同源类中药材为原料,以养生药膳、药膳预制菜、休闲保健食品等为代表食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全国功能性食药同源食品产业发展新高地。到2030年,创响食药同源食品品牌2个,食药同源食品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强化道地药材、皖北黄牛、黄淮山羊等特色品种绿色标准化种养殖为食品产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撑。在加工方面,加大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开发养生药膳、药膳预制菜、休闲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打造食药同源食品产业新业态。在品牌方面,组织食药同源食品推介推销、品牌代言、直播带货活动,因地制宜打造精品美食线路,建设食药同源食品交易市场。

1)养生药膳。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等为重点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发挥道地药材调、补、防、治四大功效,指导餐饮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操作流程,制定一批食药同源菜品标准;打造一批食药同源爆品;唱响一批食药同源品牌,推动食药同源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提质增效。

2)药膳预制菜。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牵头制定药膳预制菜制作标准,研究开发一批适宜不同人群的餐饮型、家庭型等类型的药膳预制菜产品。支持药膳预制菜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精准保鲜与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风味衰减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和口味复原度,推动药膳预制菜产业化、标准化生产。

3)休闲保健食品。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滋补糕点、养生膏方、功能糖果等休闲保健食品。持续开展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开发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以及聚乳酸等绿色食品精细包装产品,支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领域加快发展。

(二)发展白酒及滋补养生酒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亳州是全国浓香型白酒生产核心区、基酒规模超20万吨、总规模超过229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已建成白酒产业园2个,依托丰富中药材资源,开辟出健康养生产业细分赛道。但目前滋补养生酒产品小众化、同质化,缺乏高端化、高占有率品牌产品。

2.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酿酒企业,提高高端酒类的品质和品牌力,开发调味酒、果酒、气泡酒等酒类产品,实现白酒及滋补养生酒产业新突破,助力华夏酒城建设。到2030年,以滋补养生酒为新增长极的白酒产业总规模超过4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加强良种良法配套,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连片打造软质酿酒小麦生产基地。在加工方面,加强制曲酿造工艺研究,建设高品质制酒生产线,提取植物中的功能活性物质,开发具有多种功效的养生酒产品。在品牌方面,着力推介华夏酒城产区形象,做强主打品牌和主推品牌,扶育新锐品牌。持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等场所宣传产业品牌

1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类。以涡阳县、谯城区、亳州高新区等为重点,持续做大高端白酒、亳菊酒、灵芝酒、枸杞酒等单品,积极开发草本威士忌、石斛酒、黄金酒等养生酒产品,实现产品层次上、价位上的差异性经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

2)特色功能性饮品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等为重点,依托酒类大型企业,立足中药材资源,丰富产品结构,延伸开发生产酵素类保健饮品,创新开发含片胶囊、固体饮料等品类,推动从白酒单一品类到大健康大食品多业态多品类蓬勃发展。

(三)发展生态畜禽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亳州作为优势养殖区,大力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全市生猪饲养量569.5万头、牛饲养量17.1万头、羊饲养量319.4万只、家禽饲养量7203.8万只,肉蛋奶总产56.3万吨,同比增长7.1%,全产业链产值220亿元。但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区域内龙头不强、品牌不响。

2.发展目标。

坚持做强生猪、稳定家禽、发展牛羊,全力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到2030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稳定在86%以上,肉蛋奶总产60万吨,畜禽全产业链产值400亿元。深入推进秸秆变肉工程,按照两多一高一种一金”“一市场一平台三屠宰产业发展思路,实施三七百计划,到203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100万头,高品质肉牛产业产值约2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支持生猪养殖企业转型升级,保障生猪产业发展需求。提升肉牛种源生产能力,加快构建肉牛良繁体系建设。推进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支持新建标准化高、配套完善、规模适度的肉牛家庭农场。培育壮大肉羊养殖企业,不断提升良种肉羊供种能力,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持续稳定和扩大家禽养殖规模。在加工方面,以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为发展方向,优化屠宰加工布局,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年屠宰能力10万头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肉羊屠宰加工项目,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运输。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推动企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品牌方面,大力推进以绿色、有机为主导的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培育皖北黄牛、黄淮山羊、黑毛和牛等品牌,培育畜禽优质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一批畜禽公共品牌。

1)牛肉制品。以谯城区、利辛县等为重点,加大肉牛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力度,新建、改造种公牛站,加快建设肉牛核心育种场,扩大能繁母牛种群数量。以蒙城县、利辛县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以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为重点,加快推进肉牛屠宰加工项目落地达产,推广热鲜肉杀菌防腐技术,牛排热鲜肉、小包装、精细分割等鲜肉产品,实现牛肉产品分割精细化、产品品质稳定化。

2)猪肉制品。以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涡阳县为重点,持续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推行生猪屠宰分级分割技术,发展精细分割热鲜猪肉产品。通过腌制、卤制、烟熏等肉制品加工技术,研发熟肉制品、肉松、肉脯、腊肉等猪肉产品。

3)家禽加工制品。以蒙城县、利辛县为重点,发展规模饲养、集中屠宰、精深加工,提升家禽屠宰分割生产水平,加强家禽血液、油脂、皮毛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羽绒、饲料、生物制药等制品生产。

4)乳制品。以利辛县、谯城区为重点,支持奶牛养殖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扩大规模,稳固奶源品质基础。加强与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生鲜奶、酸奶、奶酪制品等优质乳制品。

5)畜禽预制菜。以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等为重点,发挥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产业优势,利用肉类菜肴原位酶解嫩化技术、人机交互与食品风味组学技术等,大力发展义门熏牛肉、预调理牛排、阚疃板鸡等预制菜产品,满足多元化、差异化、方便化消费需求。

(四)发展亳州花茶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依托中医药之都资源优势和老子、华佗养生文化影响,形成全国最大的花茶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花茶产业园区,入驻花茶企业1100多家,注册商标近4000个,品种超500种,产量占全国的90%,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市花茶快递量3.55亿件、增长67.45%,被安徽省食品行业协会授予花茶之都称号。但多为初级加工或代工企业,产品多为贴牌生产,存在品牌多,名牌少的现象。

2.发展目标。  

通过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优化亳州花茶产品体系,培育知名花茶品牌,倾力打造世界级花茶生产中心、交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科研中心。到2030年,全市花茶年寄递量5亿件以上,保健花茶产值超过2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以功能性保健花茶为主,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亳菊、藏红花等花茶中药材种植,打造全国一流的保健花茶原料种植基地。在加工方面,大力培育加工企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萃取、提纯、冻干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亳州花茶向精品包装、花茶萃取等方向发展。加快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使产品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品牌方面,推动亳州花茶集体商标注册,打造统一的亳州花茶推广文案和图案标识,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库,提升亳州花茶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花茶制品。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亳菊、金银花等花茶资源优势,引进一批花茶精深加工项目,开发一批保健花茶、茶饮料、五宝茶等有机茶饮产品,完善电子商务、仓储冷库等基础配套推动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发展调味品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全市拥有专业化交易市场4个,建成香料产业互联网平台,经营香料80余种,年交易量超10万吨,交易额达50亿元以上,成功举办2023全国调味品产业大会。但产业链还不健全,缺少头部精深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小。

2.发展目标。

聚集世界香料产业资源,加强与知名香辛料企业合作,创造亳州香料品牌,构建全球香料产业集散中心,着力打造调味品产业高地。到2030年,全市调味品年交易量超15万吨,产业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依托中药材种植优势,通过发展粮经套种等模式,大力推进辣椒、白芷等中药材香料种植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加快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中药材香料种植基地。在市场方面,加快打造一街(香料专营一条街)、一谷(亳州国际香料谷)、一园区(香料加工产业园区)、一网(国际香料网)的产业格局,发展仓储、冷库、物流等综合配套设施。积极拓展进出口渠道,通过举办国际香辛料会展、香料订货会等活动,提高亳州调味品美誉度和知名度。

1)香辛料产品。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为重点,积极发展辣椒、薄荷等香辛料生产基地。加强国际调味品专业交易市场、皖北辣椒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以香辛料品类为主,进口商品经营为辅,线下交易与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相结合的国际化交易市场。

2)复合调味产品。以谯城区、蒙城县、利辛县、亳州高新区为重点,依托香辛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养生汤料、复合调味包、火锅底料等复合调味产品。

3)酱类产品。以涡阳县等为重点,依托优质大豆等丰富原料,加强基地带动,建立万亩大豆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产精品酱油、黄豆酱、醋、蚝油等大豆深加工酱油类产品。

(六)发展精品粮油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3.2万亩,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2位,粮油加工企业52家,小麦、玉米、大豆年加工能力分别达450万吨、85万吨、12万吨,粮油全产业链产值314亿元,但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附加值不高。

2.发展目标。

以优质专用和绿色生产为主攻方向,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品质优良的皖北粮仓。到203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315万亩、生产能力达113亿斤,建成精品粮油加工专用原料基地15个,优质专用粮油种植面积达到850万亩,产品1个以上,创响品质粮油品牌1个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加快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以大面积提高单产为重心,推广订单农业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实行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确保品种优良、品质稳定,实现多种粮、种好粮。在加工方面,依托粮油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鼓励运用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创制营养健康型粮食加工新产品,加快专用型面粉、功能性主食产品研发,实现粮食原料生产专用化和产品功能化。在品牌方面,大力发展粮食类知名品牌,支持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粮食类区域公共品牌、皖美农品保护和利用。

1)高端小麦制品。以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等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强筋、中强筋和软质等特色小麦品种,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绿色生产基地。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积极开发高端小麦专用粉、小麦胚芽粉、全谷物面条、低GI(血糖生成指数)面包、速冻主食食品等产品。

2)高蛋白大豆制品。以涡阳县等为重点,推进国家级(大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广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集成创新大豆抗逆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设良种繁种基地。依托大豆加工企业,优化大豆产品结构,开发风味腐乳、全豆豆浆、休闲豆制品等产品,大力发展豆干、腐竹等豆制品预制菜品种,着力打造高蛋白高附加值的豆制品加工聚集区。

3)精品植物油。以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等为重点稳定发展大豆、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依托植物油加工企业,通过浸出、压榨等工艺,研发高品质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小麦玉米胚芽油等产品,促进精品植物油产业快速发展。

(七)发展绿色蔬果”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全市蔬果常年播种面积150万亩,产量420万吨,设施蔬菜面积64万亩,居全省第1位,产量188.8万吨。食用菌总产2.5万吨,蔬果全产业链147.41亿元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销往长三角地区蔬果150万吨。但产品同质化、低端化,品牌影响力不大。

2.发展目标。

面向长三角等高端市场,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产品分级和品牌培育,打造长三角优质大菜园。到203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75万亩,产量250万吨,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家,销往长三角地区蔬果180万吨,蔬果产业冷链覆盖率达80%,打造高端绿色蔬果食品4个,创响高端知名品牌2个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引进优良品种及种植技术,统筹发展间作套种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果,培育推广食用菌种植,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基地仓储能力和冷链物流水平,加快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在加工方面,以蔬果精深加工为引领联动一产和三产,引入蔬果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蔬果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以做精品为核心,开发具有高附加值蔬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品牌方面,依托蔬果类区域公共品牌优势,强化品牌和渠道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等高端市场,开展绿色蔬果进批发市场、进社区、进商超等推介活动,持续打响亳州蔬果品牌。

1)精品蔬果产品。以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等为重点,依托蔬果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全自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和立体无土栽培等模式,建设精品蔬果生产基地。调整产品结构,利用3T(储藏温度、流通时间、耐储性)冷链保鲜、冷杀菌、高温瞬时杀菌等现代加工技术,升级改造精细化分等分级加工设备,发展适销对路的净菜、鲜切果蔬、高端水果,实现蔬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精准化发展。

2)休闲营养蔬果产品。以蒙城县、亳州高新区等为重点,发挥蔬果原料品质优势,采用冻干、膨化、减压干燥、无菌罐装等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速冻果蔬、果蔬脆片、水果蔬菜酱等多种类、全营养的休闲营养果蔬新产品,带动集群全产业链发展。

3)珍稀食用菌鲜品。以利辛县、蒙城县、谯城区等为重点,采用菌种原生态生产及栽培技术模式,加强优质菌种研发,大力发展羊肚菌、金耳、巨鲍菇等珍稀食用菌。利用冷杀菌、高温瞬时杀菌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展珍稀菌产品分级筛选、预冷保鲜、精深加工、产品包装,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任务

)实施基地提升工程。

1.推动原料基地建设。持续推动优质专用粮食、畜禽、蔬菜、中药材等原料生产,到2030年,建成高附加值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个,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专栏1  原料基地建设

1.皖北粮仓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单种、单收、单储、专用模式,推广专用品种,发布优质专用粮食地图,建设6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200万亩玉米、大豆精深加工专用原料基地。

2.江淮牧场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出栏1000头以上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以上,示范肉牛养殖高效集约化生产。实施1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0.5万亩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100万只家禽标准养殖场等建设项目。

3.绿色蔬果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现代化设施蔬菜基地4个以上。推进10万亩供沪蔬菜基地建设。实施100万袋珍稀食用菌工厂等项目。

4.中华药都基地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种植,以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水平为目标,以提高亩均效益为核心,推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以上。

2.发展加工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科技集成、主体集中、产业集聚,推进主导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全产业链开发,力争打造省级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园区1个以上。按照一县一园区布局,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实现县县有园区、一园一特色,推动食品产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

专栏2  加工园区建设

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支撑能力建设,吸引各类主体进园区发展。到2030年,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1个以上。

3.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203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3.4万亩,改造提升150万亩,确保农田变良田。因地制宜开展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在县区建设一批集分级包装、预冷仓储、初级加工、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在乡镇升级改造一批冷链物流网点,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式仓储设施。

专栏3  配套体系建设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3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3.4万亩,改造提升150万亩。

2.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依托清洗加工、云上分级、适温预冷等技术手段,到2030年,建设标准健全、锁鲜能力强、节能环保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2个。

3.中央厨房建设项目。打造中央厨房食品智能制造与快捷配送中心,重点开展食药同源食品、中式菜肴和主食工业化加工,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工业化餐饮供应链平台。

(二)实施加工升级工程。

1.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趁鲜加工,建设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针对粮食类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等,实现减损增值;对果蔬、畜禽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清洗、分拣、分级、分割、预冷等,实现保鲜增供;对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分拣、鲜切、蒸煮、烘干等,实现转化增效。

专栏4  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在农产品优势产区,运用分级分割、烘干切制等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减损提质、稳定供应和产业链延伸。到2030年,累计建成智能化粮食烘干中心40个、中药材趁鲜切制基地30个。

2.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立足产业基础,鼓励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开发多元产品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企业为载体,建成一批粮油、蔬果、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以涡阳县精品粮油+调味品、蒙城县蔬果+肉牛、利辛县菌菇+肉牛、谯城区食药同源食品+花茶亳州高新和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香辛料+食品等为主的精深加工产业格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专栏5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

1.食药同源食品加工项目。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应用,建立质量效益好、规模总量大、产品结构优、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食药同源食品产业体系。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2.小麦精深加工项目。在涡阳县、谯城区等地,实施50万吨小麦专用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小麦专用粉加工线,开发谷物蛋白粉、淀粉发酵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5万吨弱筋小麦精深加工项目,开展烘焙休闲食品、风味饼干、中西式糕点等休闲食品制造。

3.高蛋白大豆深加工项目。在涡阳县实施10万吨高蛋白大豆制品深加工项目,生产精品酱油、醋、蚝油等大豆深加工酱油类产品,开展高附加值蛋白和异黄酮等提取,延伸开发冻干豆腐、调味豆腐、风味腐乳等。

4.蔬果深加工项目。在蒙城县、谯城区、亳州高新区等地,实施20万吨蔬果深加工项目,生产冻干食品、蔬果萃取、蔬果脆片等产品;实施10万吨辣椒深加工项目,提取高纯度天然植物辣椒色素,生产辣椒碱、调味料及火锅底料等产品。

5.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在谯城区实施1000万吨中药提取及功能食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中药饮片向专精特新发展,延伸发展中成药提取、保健品、食药同源产品等。

6.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在蒙城县、利辛县等地,实施10万吨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开发调理肉、低温速冻肉制品等。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肉牛屠宰加工项目落地投产。

7.滋补养生酒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高端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产加工,开发草本威士忌、调味酒、果酒、气泡酒等酒制品和酵素、冰淇淋等特色功能性产品。

3.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制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推进秸秆、麦麸、饼粕、畜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全值高值利用。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示范带动农产品及其副产物循环利用。

专栏6  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

农产品副产物利用项目。引进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对果药茶皮渣、粮食麸皮、豆渣、畜禽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再加工利用等,促进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到2030年,实现农产品副产物全利用、县域全覆盖、利用全循环

(三)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1.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支持种业保、育、繁、推、服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强抗病虫害品种选育。到2030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个以上。支持涡阳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和蒙城县省级小麦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畜禽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力度,强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到2030年,全市改造提升现代种畜禽繁育基地4个。

专栏7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1.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项目2030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高产、抗逆、优质的小麦品种4个、大豆品种2

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项目2025年,全市新扩建现代化种畜禽繁育基地4个,加大对黄淮山羊、皖北牛、亳州斗鸡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

2.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立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到2030年,创建省级以上院地院企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家以上。

3.推进智能装备升级。严格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开展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加快补齐农机研制短板,实现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字化。引进一批科研水平高的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到2030年,研制新型农机装备15项。

4.推进产业互联网应用。以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品控、智慧+车间、智慧+销售等新模式。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示范推广无人农场模式,加快推进北斗导航、智能控制、自动驾驶等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推动徽牛云数智平台运用,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平台应用覆盖面。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到2030年,全市建设数字农业工厂4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10个。

专栏8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1.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030年,创建省级以上院地院企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家以上。

2.高端绿色智造装备研制项目。引进链主企业,研发制造高端孵化机和智慧农机装备。到2030年,研制新型农机装备15项。

3.数字赋农建设项目。推进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建设。强化数字赋农,统筹整合人才、技术、平台、资源等,打通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升级。到2030年,全市建设数字农业工厂4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10个。

(四)实施市场拓展工程。

1.走好内贸外销双渠道鼓励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开设各类旗舰店、体验店、形象店,提升市场认知度。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等流动人口密集场所,设立亳州绿色食品专区、专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徽派食品海外行行动,推进绿色食品进入保税区保税仓自由贸易平台。

2.发展线上线下模式强化绿色食品双推双带,加大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推介推销、品牌代言、直播带货等活动,打造前播后产前店后厂消费新场景。支持发展个性化绿色食品,鼓励企业发展定制包装食品、营养团餐,提升中高端市场供应水平。

3.做好供给需求双终端坚持以规模拓市场、用品牌闯市场、以品质占市场,依托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合肥、上海)、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等平台搭建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等渠道强化绿色食品产销对接。

专栏9  高端市场拓展行动

1.高端产品云上购项目。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行动,发展直播带货、社群电商等新模式。到2030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00亿元以上。

2.高端市场直通车项目。依托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开展展示展销、推介会等活动,提高亳州绿色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占有率。到2030年,全市绿色食品长三角市场占有率达2%以上。

3.绿色食品海外行项目。支持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绿色食品推介,与国际食品企业或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海外市场销售渠道。到2030年,力争绿色食品海外市场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

(五)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1.建立品牌体系。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企业品牌为主体、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为切入点,培育一批粮油、肉蛋奶等大而优的优势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牌矩阵。加强区域特色品牌管理和产权保护力度,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入选中华老字号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产品专选、价格专享、渠道专供、活动专有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品牌,讲好亳州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

2.建立标准体系。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分等分级关键环节生产标准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多元化、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配送、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畜禽免疫等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3.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深入开展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行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购销台账制度,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专栏10  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1.绿色食品品牌培育项目。借助新媒体、新平台,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到2030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200个以上。

2.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项目。支持行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到2030年,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2个,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

3.智慧监管平台应用项目。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管理和信用管理,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品牌打造。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能提升项目。针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能培训。

(六)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1.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围绕高端绿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持续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亳州老乡请您回家、青年人才亳州行等活动,用足用活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实现人才流量留量

2.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以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为导向,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绿色食品产业人才。

3.培育一批专业型人才。依托安徽现代肉牛产业学院、新农人协会等平台,加快培养一批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集群所需、市场所求、人才所要,分层、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提升产品策划、包装设计、品牌规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作等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职业经理人等专业型人才。

4.培育一批企业家人才。积极推荐我市企业负责人参加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领头雁高级研修班,组织开展产业沙龙、圆桌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育规企业库、临规企业库作用,完善包保机制,加大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信息、品牌帮扶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专栏11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领军人才培训项目。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00人。实施百名多面能人培养计划,每年培育10名复合型人才。实施百名食品匠人培养计划,每年培育10名专业型人才。实施百名产业达人培养计划,每年培育10名企业家人才。

(七)实施金融服务工程。

1.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建立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放大信贷规模,构建金融服务生态。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支持食品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放大贷款规模。推动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

2.建设区域性子基金。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基金支持,参与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组建,加快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建设。提高基金管理能力,通过专业化管理,设置财务目标,强化募、投、管、退等环节监督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专栏12  实施金融服务工程

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项目。积极对接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加快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建设,规模不低于1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市直相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形成发展合力。各县区要根据方案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研究细化本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责任分工,形成市、县两级有效联动机制。积极对接省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

(二)强化项目招引推进项目招商,建立重点项目库和关联主体名录,储备一批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绘制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路线图、施工图。聚焦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产业龙头,精准对接、跟踪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推进平台招商,发挥各类展会的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农展,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推进以商招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作用,招引更多好企业、好项目。

(三)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土地、人才、资源等要素支撑政策措施,鼓励财政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加大对基地、园区、集群建设奖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新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可对暂时无法明确具体用途的地块留白,预留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可用于保障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用地需求。积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四)强化调度考核按照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任务清单,强化工作调度,严格督查考核,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协调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高位调度,高效落实,高质推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附件1.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2024年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任务清单

 

 


附件1

 

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秦凤玉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刘婉贞  市政府副市长

 员:    市政协副主席,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汤德余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闫文昭  市政府秘书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市科技局局长

路文强  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市财政局长

陈长安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陈林忠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张利华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海波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荀凤飞  市水利局局长

    市商务局局

张秀忠  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

刘允强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梁金辉  古井集团董事长

   建安集团董事长

丰霄寒  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万洪超  利辛县委副书记、县长                

        宋保众  谯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康红锋  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吴海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日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经领导小组同意后可增补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自动调整,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2

2024年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任务清单

 

类别

序号

目标及任务

牵头市领导

主要责任单位

协同配合单位

发展目标

1

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达2.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2

打造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网格。重点培育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链。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谯城区人民政府

市中医药管理局

3

提高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4个,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园区1个,绿色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达60%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4

强化品牌和渠道建设,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打造绿色食品一线品牌1个,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达1%以上。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主攻方向

 

 

 

 

 

 

 

 

 

 

 

 

 

 

 

 

 

 

 

 

 

 

主攻方向

5

打造食药同源食品产业集群。深入挖掘食药同源、亳州养生历史传承,打造全国的功能性食药同源食品产业发展高地,全市总产值达110亿元。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市中医药管理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6

打造白酒及滋补养生酒产业集群。提高高端酒类的品质和品牌力,开发调味酒、果酒、气泡酒、威士忌等酒类产品,实现滋补养生酒产业新突破。以滋补养生酒为新增长极的白酒产业总规模超过250亿元。

钟治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农业农村局、古井集团、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7

打造生态畜禽产业集群。坚持做强生猪、稳定家禽、发展牛羊,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率保持85%以上,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14.9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户)保有量908家以上,生态畜禽全产业链产值达240亿元。深入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全市肉牛饲养量达24.9万头,培育精深加工企业14家,高品质肉牛产业产值约70亿元。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生态环境局

8

打造亳州花茶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优化亳州花茶产品体系,培育知名花茶品牌。全市花茶年寄递量达2.2亿件,保健花茶产值超过110亿元。

钟治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谯城区人民政府

市商务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9

打造调味品产业集群。聚集世界香料产业资源,加强与知名香辛料企业合作,创造亳州香料品牌,构建全球香料产业集散中心,着力打造调味品产业高地。全市调味品年交易量超6万吨,产业总规模超过60亿元。

 

市商务局

谯城区人民政府

市农业农村局、市中医药管理局、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0

打造精品粮油产业集群。以优质专用和绿色生产为主攻方向,坚持科学规划、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围绕粮油优势产业带集聚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311万亩以上、产量达100亿斤以上,建成精品粮油加工专用原料基地4个,优质专用粮油种植面积达到790万亩,精品粮油全产业链产值达325亿元。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发展改革委

11

打造绿色蔬果产业集群。面向长三角等高端市场,以高端精品蔬果、休闲营养蔬果、珍稀食用菌鲜品为切入点,推动绿色蔬果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市设施蔬菜面积71万亩,产量220万吨,绿色蔬果全产业链产值达160亿元。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重点任务

12

实施基地提升工程。一是推动原料基地建设。持续推动优质专用粮食、畜禽、蔬菜、中药材等原料生产,累计建设省级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个。二是发展加工园区建设。结合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主导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全产业链开发。三是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完成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任务。因地制宜开展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电公司、市供销社、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3

实施加工升级工程。一是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运用分级分割、烘干切制等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减损提质、稳定供应和产业链延伸。新建成智能化粮食烘干中心10个、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30个,累计建成中药材趁鲜切制基地33个。二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39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180亿元,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1330亿元。三是发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推进秸秆、麦麸、饼粕、畜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全值高值利用。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供电公司、市供销社、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

1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是推进亳勃种业实施。大力发展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抗逆、优质新品种。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小麦新品种2个以上。二是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创建省级以上院地”“院企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3家以上。三是开展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新增农机装备研制成果2项。四是推进产业互联网应用,强化数字赋农,全市新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4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个。

钟治峰

市农业农村局
市科技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5

实施市场拓展工程。一是走好内贸外销双渠道。鼓励引导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积极走进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推进绿色食品进入保税区等自由贸易平台,参加徽派食品海外行行动。二是发展线上线下双模式。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145亿元。三是做好供给需求双终端。依托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合肥、上海)、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等平台,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销售额达450亿元。

薛冰

市商务局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亳州海关、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6

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一是以县域为重点,加强区域特色品牌创建和产权保护宣传力度。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60个以上,创建皖美农品品牌4个以上。二是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市场监管局、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7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一是持续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亳州老乡请您回家等行动,用足用活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00人。二是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置绿色食品产业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绿色食品产业人才。每年培育复合型、专业型、企业家人才30名。

曹振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局

市委组织部、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农业农村局

18

实施金融服务工程。一是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建立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二是建设区域性子基金。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基金支持,参与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组建,成立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

 

财政局

建安集团
市农业农村局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亳州分局、人行亳州市分行、市融资担保公司

保障措施

19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市直相关单位根据职责分工,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形成发展合力。积极对接省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成员单位

20

强化项目招引。发挥各类农交展会的平台作用,聚焦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产业龙头,通过专班招商、以商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招引一批优质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力争新招引10亿元以上绿色食品产业项目4个。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成员单位

21

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土地、人才、资源等要素支撑政策措施,鼓励财政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加大对基地、园区、集群建设奖补力度。新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可对暂时无法明确具体用途的地块留白,预留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原则上用于保障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用地需求。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成员单位

22

强化调度考核。制定任务清单,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年总结机制,严格督查考核,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协调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刘婉贞

市农业农村局

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成员单位

 

CBA直播,CBA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