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方案》《亳州市
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的通知
亳政办秘〔2024〕2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方案》《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5月26日
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方案
为贯彻落实《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加快推进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双招双引和企业培育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为引领,锚定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实施三大任务、四大行动,加快构建新能源“1+3+1”产业格局,形成新能源制造业和新能源利用互融共生的产业发展矩阵,着力打造全市域统筹布局、全链条集群集聚、全场景综合应用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推动皖北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制造业与新能源利用深度融合,形成涵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领域,省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7年,以碲化镉薄膜电池应用技术等为支撑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新型储能、先进光伏、风机制造、充换电装备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1+3+1”新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50亿元。
——产业生态逐渐完善。到2027年,新能源要素保障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示范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日趋优化,基本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各载体特色突出、产业全链协同、集群效果显著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力争建成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
——示范应用加速推进。到2027年,全市碲化镉薄膜电池、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建成一批源网荷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等示范应用项目,绿色电能替代比例进一步提升。
专栏1 “1+3+1”新能源产业体系
|
“1”是以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打造1个以碲化镉薄膜电池应用技术等为支撑的未来产业先导区。
“3”是大力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3大特色产业,打造区域优势特色新能源产业示范区。以谯城区、涡阳县为核心承载区大力发展氢能产业;以谯城区、蒙城县为核心,全市域统筹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以全市各县区中心城区为核心发展地热能产业。
“1”是打造全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统筹全市资源禀赋,布局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促进新型储能、先进光伏、风机制造、充换电装备制造等集聚发展。
|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碲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
支持蒙城县抢抓政策机遇,聚焦薄膜电池细分赛道,围绕新型碲化镉薄膜电池技术研发、国产装备制造、配套辅材制造及绿色低碳示范应用开展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碲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做好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下的新质生产力试点推广。一是大力推进核心装备制造。支持蒙城县依托繁枫真空科技打造碲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大对龙焱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加快推进蒙城繁枫真空2GW新型高效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光伏玻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碲化镉薄膜核心装备制造规模。支持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国家级高真空实验室,加快真空电子光学镀膜、真空金属镀膜、新型碲化镉光伏真空传输镀膜、新能源锂电池铜箔双面镀膜等高端设备研发生产。二是加强配套辅材制造。提升适配碲化镉薄膜电池产业发展辅材配套制造能力,支持光伏玻璃、铝型材等配套材料发展,重点发展碲化镉超薄光伏玻璃盖板(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用高温玻璃基板、封装胶膜、减反射及导电发电用靶材等材料。引进长寿命、高安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光伏构件、光伏瓦。三是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推广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重点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新型农业大棚、新型智能地面光伏电站、光伏+5G、光伏+储能+充电等场景应用。到2027年,碲化镉薄膜电池产业产值25亿元以上,力争建成碲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
专栏2 碲化镉薄膜电池产业发展重点
|
以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支持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谋划招引龙焱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蒙城繁枫真空2GW新型高效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光伏玻璃、上海伏睿思特年产330MW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嘉元年产330MW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建设。
|
(二)创建区域优势特色新能源产业示范区。
聚焦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3大特色产业,全市域统筹布局,强化产业培育和示范应用。到2027年,将亳州市打造成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力争产值25亿元以上。
1.大力培育绿色氢能产业。以涡阳县、谯城区为核心承载区,抢抓“源网荷储一体化”政策机遇,围绕氢能装备、绿电制氢、氢能输储用等,科学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一是谋划推进氢能装备制造。依托阳光氢能、泰越资本等企业,大力发展电解槽、电堆等氢能装备制造。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度,谋划引进一批氢能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支持开展高性能离心式空气压缩机、轴承、电机、氢气再循环泵等电池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二是积极推进绿氢制取。以涡阳化工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阳光电源等企业在亳布局氢能研究院,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等绿氢制备成套工艺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积极开展生物制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制氢示范应用。三是强化氢能输储用。围绕氢能输储用,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招引中能建氢能等企业建设氢能产业园,探索打造“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合成氨储运—氨氢利用—绿醇”产业链。统筹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制氢加氢装置,支持新布点加油站同步规划建设加氢设施,积极探索氢、油、气、电多元场站发展模式。到2027年,力争全市氢能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
专栏3 氢能产业发展重点
|
谋划推进泰越资本氢能绿电产业园、中能建氢能产业园、阳光电源氢能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
2.统筹推进生物质能产业。以谯城区、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全市域统筹推进生物质能发展。一是发展生物质发电。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鼓励生物质发电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提高秸秆燃料化利用比重,合理规划布局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覆盖乡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统筹布局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是发展生物质燃料。以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重点,依托创亿生物质燃料等企业,大力发展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城市锅炉供热燃料、大型生物质颗粒燃料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品。以利辛县为重点,依托皖能集团等企业加快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建设,扩大乡村生物天然气和沼气利用规模。鼓励发展餐厨废油制生物航空燃料,推进生物航空燃料示范应用。到2027年,全市生物质能产业产值15亿元以上。
专栏4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
|
支持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创亿生物质燃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加快推进惠冉嘉能生物质天然气生产、利辛皖能生物科技生物质天然气生产、古井镇生物质供热等项目建设。
|
3.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产业。以各县区中心城区为核心,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谋划推进地热装备制造。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推动机制,以地热能开发利用带动地热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引进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地源热泵等装备制造项目。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充分发挥市行政中心地热能改造、市人民医院地热能改造等项目试点示范作用,推广“地热能+”开发模式,支持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优先使用地源热泵系统集中供暖(制冷),推动地热能供暖(制冷)由公共建筑向住宅和工业建筑延伸。探索适合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商业模式。三是有序推进项目实施。结合城市功能活力提升,大力推广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分布式供暖(制冷)综合能源站,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对具备改造条件的公共建筑,排定地热能改造先后顺序,加快推进地热能改造项目实施。因地制宜推进用能大、能耗高企业实施地热能改造,实现绿色建筑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
专栏5 地热能产业发展重点
|
加快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地热能改造、市肿瘤医院地热能改造、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人才公寓地热能改造等项目,探索推进全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特许经营项目。
|
(三)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区。
依托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统筹布局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促进新型储能、先进光伏、风机制造、充换电装备制造等集聚发展。到2027年,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1.大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以谯城区、涡阳县、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核心承载区,依托四维能源、碳什科技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部件、储能系统集成,不断拓展储能应用场景,打造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大力发展储能电池。支持各县区、园区差异化布局产业链重点环节,构建区域集聚、优势互补、配套协同的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配套零部件—电池管理系统—电池高效循环利用”全产业链。重点支持涡阳县依托涡阳化工园区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园中园”,重点招引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电芯、隔膜等生产企业。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按照“以荷定源”原则,为新能源制造业项目配套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招引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储能电池生产规模。支持谯城区充分发挥导电浆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集群优势,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瞄准固态电池发展方向,加强储能电池技术储备。二是支持储能系统部件发展。充分发挥利辛县绿色电力资源优势,积极招引承接一批压铸件、机柜机箱、钣金件等高载能储能电池部件生产项目。三是重点发展储能系统集成。支持涡阳县依托阳光电源等企业,围绕储能逆变器等关键产品,招引一批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扩大储能逆变器产能和规模。支持谯城区依托四维能源等企业,大力发展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等产业关键环节。四是推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依托涡阳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育废旧锂离子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报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再生利用,开展电池壳材料,正负极废粉,锂、镍、钴、锰、铜、铝等金属材料以及废塑料等高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废旧锂离子电池梯级利用,推进在充电站储能、低速电动车、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的安全应用。五是扩大储能应用场景。大力支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与储能设施融合发展,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加大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储能对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电网调节保障作用。到2027年,全市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40亿元以上。
专栏6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重点
|
支持四维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安徽亿昇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碳什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锂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谋划推进凯诺日产100万支锂离子电池、国轩高科10GW电池制造、安徽戴胜鸟年产300MW太阳能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道阳电源年产2GWh储能系统集成、高能时代固态电池、谯城区分布式储能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
|
2.做大做强先进光伏产业。以涡阳县、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重点发展光伏逆变器及配套设备、先进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等重点产品,打造先进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一是扩大光伏逆变器及配套设备生产规模。支持涡阳县依托阳光电源等企业,进一步扩大光伏逆变器生产规模。支持涡阳县聚焦产业升级方向,重点招引光伏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逆变控制一体机等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支持阳光电源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发集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环境自适应等于一体的智能逆变器产品。二是促进先进光伏组件发展。支持宏阳新能源、安迈新能源等组件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涡阳县、利辛县围绕光伏背板、焊带、边框、密封胶、接线盒等环节,重点引进一批辅材制造企业。推动捷普盛光电等企业发展高性能光伏封装盖板玻璃、透明导电玻璃和聚光组件玻璃等产品。三是支持先进光伏电池发展。支持亿晟达科技、汉丝新能源、凯诺新能源等企业围绕锂离子电池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等指标,提升产品性能水平。支持涡阳县重点发展转换效率高、服役周期长的大尺寸晶硅光伏电池。四是重点发展光伏电站智慧运维。积极推广应用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人机、智能AI系统平台等产品。五是开展退役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机遇,开展光伏设备更新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光伏组件中的光伏层压件、边框、接线盒等部件开展高水平再生利用,加强光伏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再制造。六是规范有序推进光伏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项目。鼓励利用大型工商业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资源,多途径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到2027年,全市光伏产业产值20亿元以上。
专栏7 先进光伏产业发展重点
|
支持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宏阳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安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捷普盛光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加快推进道阳电源新能源制造产业园、安迈年产300万套光伏接线盒、禾望新能源年产1.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浙江宏阳新能源年产2GW光伏组件等项目建设。
|
3.做精做优风机装备制造产业。以蒙城县、涡阳县为核心承载区,重点发展大功率风机整机和风机零部件制造,加快推动风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一是促进风机整机发展。依托三一重能、东方电气、华能等企业,瞄准大功率、智能化发展方向,招引一批风机整机制造项目,开展大功率风机整装制造。完善风机运维中心、智能云中心等配套服务支撑体系,推动风机制造企业深耕运维市场。二是扩大风机零部件规模。把握风电机组国产化契机,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叶片、逆变器、风机轮毂等产品竞争力,配套发展高稳定性、高耐腐蚀性的全钢风电塔筒、钢混式风电塔筒。瞄准电控系统、主轴等附加值较高的关键零部件领域,招引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形成风电叶片、塔筒、电控系统等全产业链配套生产能力。三是推进风机设备循环利用。鼓励再生利用企业开展退役风机、退役设备拆解,围绕风电机组中的基础、塔架、叶片、机舱、发电机、齿轮箱、电控柜等部件开展再生利用。积极推进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承等高值部件再制造。四是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优化风电建设布局,积极推进风电就近、就地利用。到2027年,全市风机装备制造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
专栏8 风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
支持北京天杉高科风电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安徽达必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加快推进湘安年产100万件智能制造、阳光电源风电主机及附属设备制造、北京天杉高科风电混塔制造等项目建设。
|
4.加快发展充换电装备制造产业。以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核心承载区,大力发展充电桩整桩、充电桩零部件,壮大充换电装备制造业规模。一是扩大充换电装备制造规模。充分发挥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等优势,招引一批交、直流充电桩、无线充电桩、换电设备制造企业。支持谯城区依托安徽金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动大容量、高可靠性、安全便捷的充电设施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风光+储能、智能交通等新技术融合发展。二是促进充换电装备零部件产业发展。抢抓我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区发展机遇,支持现有插头插座、外壳、线缆材料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规模,打造一批充换电装备零部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依托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招引一批充电模块、电机、芯片、接触器、断路器等充换电装备零部件制造企业。三是支持充换电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电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逐步向乡镇、城郊、偏远地区延伸覆盖。重点推进公共领域停车场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建设,以产业应用带动充换电装备制造。到2027年,主城区力争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充电服务圈,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换电站23座,公共充电桩7787个,专用、自用充电桩5200个,全市充换电装备制造业产值10亿元以上。
专栏9 充换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
支持安徽金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匡核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四、重大行动
(一)产业升级行动。
1.实施精准招商。强化“双招双引”,积极参与“投资安徽行”、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活动,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加强对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展示推介和项目招引,梳理重点招引目标企业,统筹优化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通过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在亳投资,促进新能源制造业集聚发展。
2.加大企业培育。支持新能源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型企业。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强“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推动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积极开展产业链协同合作。到2027年,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实施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鼓励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引导新能源企业3年内完成新一轮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产能整合与优化提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达15个以上。
4.培育重点产业园区。强化示范引领,发挥园区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承载作用,以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推动相关项目和资源向园区集聚,吸引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储能、先进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特色园区,增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专栏10 重点产业园区
|
1.涡阳经开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光伏、氢能、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重点招引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风机零部件、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品生产企业。依托涡阳化工园区,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园中园”。围绕氢能装备、绿电制氢氨醇、氢能输储用等,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引育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退役风电及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企业。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50亿元。
2.蒙城经开区。重点发展碲化镉薄膜电池、风机装备制造、生物质能等产业。聚焦薄膜电池细分赛道,重点发展碲化镉薄膜电池和相关装备制造,打造以碲化镉薄膜电池产业为重点的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华能集团等企业,重点招引大功率风机整机和风机零部件制造项目,加快风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40亿元。
3.利辛经开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充分发挥利辛县新能源电力资源优势,招引承接压铸件、机柜机箱、钣金件等高载能储能电池部件生产项目。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建设,扩大乡村生物天然气和沼气利用规模。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0亿元。
4.谯城经开区。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支持谯城区加快推进泰越资本氢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解槽、电堆等氢能装备制造。支持谯城区依托碳什科技、四维能源等重点企业,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储能电池、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形成储能系统制造优势集群,提前布局招引一批固态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能电池技术储备。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企业,推进生物质能项目建设。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30亿元。
5.亳州高新区。推进新型储能、地热能、碲化镉薄膜电池+光伏等新能源场景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光伏、新型储能、充换电装备等装备制造业。
6.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充换电装备制造等产业。依托奇瑞新能源、国轩高科等重大企业项目,按照“以荷定源”原则,扩大储能电池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充电桩整桩、充电桩零部件,壮大充换电装备制造业规模。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0亿元。
|
(二)绿色发展行动。
1.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建设零碳产业园区。支持重点园区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重点企业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艺流程深度降碳改造、运输工具电动化、企业供应链碳管理、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企业ESG机制等开展先行探索。
2.实施绿色制造。引导新能源制造企业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培育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行绿色制造模式,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鼓励阳光电源等新能源头部企业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到2027年,力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5家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以上。
3.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涡阳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围绕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退役风电及光伏设备循环利用,谋划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园,加快培育新能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持续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能源梯级利用,鼓励企业采用集中供热,推进园区清洁能源替代,积极稳妥推进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
专栏11 绿色转型工程
|
1.零碳产业园区。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多元化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申报省级零碳产业园区,到2027年,力争打造省级零碳产业园区1—2个,在新能源产业培育、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园区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绿电”产业园区。以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利用为目标,选取基础设施完善、新增负荷较大的工业园区,坚持“增绿、用绿、扩绿”,统筹风光资源和用电负荷分布,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模式探索“绿电”产业园区建设。在符合电力规划布局和电网安全运行条件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向产业园区或企业供电,促进新能源制造业与新能源利用深度融合发展。
3.零碳工厂。在新能源产业中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开展零碳工厂建设,到2027年,力争打造零碳工厂1—2个。
|
(三)创新引领行动。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能源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规划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完善公共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构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孵化平台。加强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省级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基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到2027年,力争建成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
2.加强多层次人才引育。围绕亳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建立“双招双引”人才库,引进急缺高端科技人才,采用“星期六”工程师等方式,持续柔性引进一批新能源领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才招引培养,开展“亳揽英才·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鼓励亳州学院等设置绿色技术相关专业,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服务支撑新能源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亳州市网上技术大市场等平台,精准高效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促成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建设一批新能源领域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到2027年,全市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7家以上。
专栏12 创新引领行动
|
1.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亳州市环保锌锰电池工程技术研究等市级创新平台升级为省级创新平台。支持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东方新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
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围绕新能源产业需求,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铜铟镓硒(CIGS)、碲化镉(CdTe)等新型薄膜电池。支持新型高效逆变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光伏电站智慧监控管理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推进面向微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长时间、低成本、大容量储能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余热回收技术应用,促进能源梯级综合利用。
|
(四)示范应用行动。
1.支持新能源多元融合应用。一是开展碲化镉薄膜电池“光伏+”规模示范应用。积极拓展碲化镉薄膜电池应用新场景,大力推进碲化镉薄膜电池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上的示范应用。探索发展“光伏+交通”“光伏+工业”“光伏+大数据中心”等应用新模式。二是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支持氢能企业与整车企业加强合作,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突破方向,推进低成本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乘用车制造技术引育。三是推广生物质能示范应用。推广应用生物质天然气,支持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探索生物质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谋划建设一批生物天然气项目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四是探索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新场景。探索以特许经营模式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实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鼓励开展“地热能+”多能互补示范应用。
2.拓展“新能源+新模式”示范应用。全面应用推广国家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积极开展绿色电力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拓展新能源消纳空间。引导支持储能设施、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风电、光伏发电、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光伏+储能+虚拟电厂”三位一体综合示范,推广多元储能系统,培育“新能源+共享储能”、源网荷储、多能互补等应用新模式,拓展多元化储能应用场景。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进光储充换一体站、风光制氢加氢站试点示范。
专栏13 新能源示范应用场景
|
1.碲化镉薄膜电池应用示范。支持碲化镉薄膜电池产品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互补型光伏电站建设,探索利用蔬菜大棚建设光伏项目。在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
2.氢能应用示范。加快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拓宽氢燃料电池应用场景,推进氢燃料电池在物流车、公交车等交通领域试点应用。探索电网氢储能调峰等新模式。
3.浅层地热能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地热能改造、市肿瘤医院地热能改造、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人才公寓地热能改造等项目,探索推进全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特许经营项目。
|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亳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落实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实工作力量,形成工作专班,与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密切协作。各县区、园区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细化制定产业招商、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坚持“一县一策”精准发力,完善专项支持政策。针对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依规优先给予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指标支持。预留一定规模的新能源建设指标,用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
(三)拓宽融资渠道。全面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财政支持政策和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落实省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加快摸排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融资需求,建立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白名单”,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支持银行、保险等机构提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专项服务。
(四)强化项目支撑。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等政策机遇,积极谋划新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储备项目。围绕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谋划招引一批低碳、零碳项目。围绕“1+3+1”产业体系,编制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计划,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发展动力。
附件:1.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示意图
2.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1
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示意图
附件2
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为全面落实省、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决策部署,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秦凤玉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左 龙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钟治峰 市委常委、副市长
成 员:于 群 市政协副主席、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汤德余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 丰 市政协副主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闫文昭 市政府秘书长
刘仲远 市政府副秘书长
梁绍彬 市政府副秘书长
江 涛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长
雅 林 市委督查考核办(市政府督查考核办)主任
王 林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林兵 市教育局局长
郑 虹 市科技局局长
路文强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赵 良 市财政局局长
陈长安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金 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陈林忠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张利华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程效银 市应急局局长
钱飞龙 市统计局局长
张守雨 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龙洪明 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李 涛 建安集团董事长
汪 泳 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叶善勇 人行亳州市分行行长
张天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亳州监管分局局长
丰霄寒 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万洪超 利辛县委副书记、县长
宋保众 谯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康红锋 亳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王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市发展改革委纵双园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王浩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按分工自行调整,不再另行发文。
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
为贯彻落实《皖北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加快推进全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发挥本地产业优势,链接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和行业知名民营企业等外部优质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内生动能,以提质扩量为牵引,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创新活力,做优产业生态,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规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培育五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构建皖北地区新材料产业新高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1+4+1”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力争跻身皖北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省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地。
产业规模。到2027年,力争全市新材料产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80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达到560亿元,形成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地)。
企业引育。到2027年,力争引进培育行业优势企业2—3家,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15家左右,新增产值超亿元新材料企业40家。
平台建设。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初步构建产学研结合紧密、协同良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体系。
专栏1 “1+4+1”新材料产业体系
|
“1”是以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为承载区,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新材料。到2027年,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
“4”是以利辛县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以谯城区为核心,大力发展超硬材料;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以涡阳县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到2027年,新型纺织材料、超硬材料、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先进化工材料产业产值分别突破70亿元、50亿元、40亿元、30亿元。
“1”是以涡阳县、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承载区,大力发展前沿新材料。到2027年,前沿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
|
三、发展路径
(一)做强做优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
一是打造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中联湘谯、中联新材、鳄鱼尼卡、泰山石膏、特蒙德等龙头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重点发展具有轻质、高强、利废等特性的新型墙体材料,高水密性、气密性、耐久性和无污染性的新型防水密封材料,以及集节能、防火、保温、降噪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依托信义玻璃、鸿运玻璃等企业,重点发展节能型建筑玻璃材料。吸引集聚一批绿色建筑科技服务、原材料供给、物流运输等配套企业。力争到2027年,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二是积极拓展产业发展领域。依托鸿路钢构、杭萧钢构等企业,大力发展钢构材料等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推广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水泥基材及制品、内外墙板、节能门窗等部品化建材。推动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和工程项目,引进设计施工一体化特级企业。到2027年,建立涵盖设计、施工、材料、部品部件生产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三是着力加强产业生态协同。成立亳州市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探索建立一站式建筑材料供应平台,提升绿色建筑新材料供应链水平。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推进水泥行业协同减污降碳,组织海螺水泥、万佛塔水泥等企业有序推进水泥低碳绿色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海螺绿色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再生骨料、微粉、再生铝等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专栏2 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
|
重点方向: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节能型建筑玻璃材料、钢构材料、建材循环利用等
重点企业:涡阳县鸿路建材有限公司、涡阳县盛鸿科技有限公司、涡阳县鸿锦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中联湘谯建材有限公司、安徽住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亳州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亳州佰世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海螺绿色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新型环保合成树脂瓦生产加工项目、睿光陶瓷真空微珠气凝胶保温隔热材料生产项目等
布局区域: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
|
(二)升级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产业。
一是做强轻纺服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依托利辛县纺织服饰发展基础,以园聚链、以链集群,支持伯希和、翰联色纺、富亚纱网、飞亚纱业等重点企业围绕自身产品和市场需求,向上游延链发展丙纶、涤纶、化学纤维、玻璃纤维、生物基纤维等纺织新材料。聚焦高端面料环节,加强头部企业招引,推动重大项目谋划、跟踪和落地。力争到2027年,新型纺织材料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二是推动传统纺织材料向功能性纺织材料升级。依托翰联色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纤维色纺纱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传统纺织材料向高附加值、功能化方向升级,重点发展防水、抗菌抑菌、抗静电、抗紫外线等新型功能纺织材料。聚焦汽车、生物医药、环保科技等领域创新应用,积极布局医用纺织材料、环保滤布材料、车用纺织材料等产业。
专栏3 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发展布局
|
重点方向:丙纶、涤纶、化学纤维、玻璃纤维、生物基纤维、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医用纺织材料、环保滤布材料、车用纺织材料等
重点企业:安徽伯希和服饰有限公司、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君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双盈纺织有限公司、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年产5万吨纺织品加工项目、年产100万件高新技术碳纤制品制造项目等
布局区域:利辛县
|
(三)做精做细超硬材料产业。
一是推动产业“强链”“延链”。围绕“单晶做强、微粉做细、制品做大、钻石做亮”目标,进一步完善超硬材料产业链,丰富产品门类,推动产业由单晶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依托谯城魏岗金刚石产业园,推动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产品向下游金刚切割线、超硬磨料、复合刀具等方向延伸;依托谯城经开区钻石产业园,重点发展钻石原石、裸钻、深加工钻戒等人工钻石饰品。力争到2027年,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入驻企业超过20家,超硬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二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跟踪。鼓励亚珠金刚石等企业与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等“知识同盟”“技术同盟”,对金刚石合成关键技术、超硬材料声光电热等应用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聚焦功能性金刚石发展领域,重点跟踪金刚石半导体材料、多晶金刚石、金刚石声学器件等前沿材料研究进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推动特色消费市场发展。支持首饰钻石生产企业与国内一线珠宝品牌、潮流时尚品牌深度对接合作,加强自有品牌开发建设。推动超硬材料生产制造与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打造钻石消费街区、文创园区、钻石陈列馆等游乐休闲场所,推出以钻石制造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研学游等精品线路,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钻石工艺品、纪念品设计和营销,推动产业向终端消费市场延伸。
专栏4 超硬材料发展布局
|
重点方向: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金刚切割线、超硬磨料、复合刀具等金刚石材料,以及钻石原石、裸钻、深加工钻戒等人工钻石饰品
重点企业:安徽鑫泰钻石有限公司、安徽亚珠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市亚珠新材料有限公司、亳州市宝旗赫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亳州市华盛超硬材料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茂亚大颗粒钻石生产项目、鑫钻大颗粒钻石生产项目、皖晶大颗粒钻石生产项目、宝旗赫大颗粒钻石生产项目等
布局区域:谯城区
|
(四)特色发展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产业。
一是打造绿色包装辅助材料特色产业园。充分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引导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生产、研发企业入驻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与现代中医药、花草茶、白酒等本地产业形成配套。加强与广东、山东等地链主企业战略合作,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包装材料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建成立足本地、服务皖北的产业基地。力争到2027年,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产业产值突破40亿元。二是推动传统包装材料转型升级。根据本地产业包装配套需求,支持新伊塑业、派瑞特、裕同印刷、尚佳等企业向高端包装材料领域延伸发展,在传统硬质软质包装材料基础上,积极开发生产聚乳酸、生物高分子材料、可降解材料、纳米包装材料等新型食品包装材料,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围绕白酒产业,支持龙瑞玻璃等企业配套发展玻璃包装材料。三是完善包装材料产业配套体系。积极发展包装设计、检验检测、原辅材料集散、会展展销、包装装备等配套产业。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加快突破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领域关键技术,推动包装材料产业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转型。
专栏5 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产业发展布局
|
重点方向:硬质软质包装材料、玻璃包装材料、聚乳酸包装材料、生物高分子包装材料、可降解包装材料、纳米包装材料等
重点企业:亳州市裕同印刷包装有限公司、亳州派瑞特包装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亳州新伊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劲佳包装有限公司、亳州新兴华包装有限公司、亳州市美伦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塑料包装及塑料制品制造项目、大资新型环保集装袋生产项目等
布局区域: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
|
(五)培育发展先进化工材料产业。
一是建设区域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涡阳化工园区优势,围绕绿色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发展方向,抢抓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化工产业转移机遇,开展龙头企业招引、产业链整体搬迁,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加速集聚。二是培育壮大电池材料产业。依托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完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积极引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业,加快发展磷酸铁锂专配电解液、高电压电解液、超级电容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等产品,配套发展电解液溶剂。培育发展高镍三元材料、锰酸钾和磷酸铁锂、三元前驱体等电池正极材料,以及人造石墨、硬(软)碳、钛酸锂等电池负极材料。三是发展特种树脂材料。围绕轶鑫建材、雄犀新材料等企业,聚焦“延链补链”,加强上游供应链布局,大力招引一批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项目。积极发展导电塑料、光学树脂、光敏树脂、高吸水性树脂、光刻胶、光伏胶膜、工程塑料等市场前景好的产品。
专栏6 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发展布局
|
重点方向:绿色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电池材料等
重点企业:安徽碳什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铂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诺金(碳什)年产5万吨锂电池导电剂一期项目、铂越年产1000万平方米纳米银透明导电膜项目、江西黑犀建筑新材料项目等
布局区域:涡阳县
|
(六)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
一是积极发展电子材料。围绕全省电子信息优势产业上游配套,依托明世电子、碳什科技、铂越新材料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玻璃盖板、柔性电子材料、石墨烯材料、纳米银浆、导电膜、稀土磁材等。二是联动发展氢能新材料。围绕我市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泰越资本、中能建等企业谋划打造氢能绿电产业园,依托阳光电源等企业谋划打造氢能制储示范项目。探索打造“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合成氨储运—氨氢利用”产业链。谋划发展抗氢脆材料、制氢催化材料。三是谋划布局其他前沿材料。围绕先进能源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合金材料等前沿领域,积极引进长三角高质量创新资源,抢占技术产业化先机,积极谋划布局若干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材料项目。
四、重大行动
(一)实施“双招双引”提效行动。
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对接合作,积极链接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以及产业链相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外部优质资源,重点引进新材料产业链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规范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加大新材料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引导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工人。
(二)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
动态建立“链主”企业培育清单,支持“链主”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市内外产业发展资源。强化“链主”企业包保服务制度,实施“一企一专班”,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引导“链主”或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辅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库,强化细分领域小微企业与“链主”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全面促进新材料产业创业孵化服务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三)实施科技创新提质行动。
针对重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联盟,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新材料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多功能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等。支持建立一批新材料领域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精准高效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积极促成新材料科技成果在亳转化。
(四)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
加快信息技术赋能,开展各类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支持企业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争创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完善物联网感知设备布局,加强监测数据统一采集和管理,构建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推进云网融合,强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形成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典型应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落实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加强与有关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推动重点任务实施。各县区、园区要落实属地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二)创新合作模式。
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新材料产业布局调整机遇,依托现有园区,探索以园区整体打包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充分挖掘招引企业和现有企业投资潜力,建立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库,通过直接投资、股权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招引一批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新材料重点项目。
(三)强化要素保障。
充分利用基金、银行、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等各类融资渠道和模式,为本地优势企业提供融资、技术等要素支持。对特别重大的新材料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能耗、煤耗、环境容量等指标。
附件:1.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示意图
2.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1
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示意图
附件2
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为全面落实省、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决策部署,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秦凤玉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左 龙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钟治峰 市委常委、副市长
成 员:于 群 市政协副主席、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汤德余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 丰 市政协副主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闫文昭 市政府秘书长
刘仲远 市政府副秘书长
梁绍彬 市政府副秘书长
江 涛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长
雅 林 市委督查考核办(市政府督查考核办)主任
王 林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林兵 市教育局局长
郑 虹 市科技局局长
路文强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丁 博 市公安局副局长
秦 博 市民政局局长
赵 良 市财政局局长
陈长安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金 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陈林忠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张利华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马 莉 市商务局局长
张秀忠 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
程效银 市应急局局长
钱飞龙 市统计局局长
刘允强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龙洪明 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李 涛 建安集团董事长
叶善勇 人行亳州市分行行长
张天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亳州监管分局局长
丰霄寒 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万洪超 利辛县委副书记、县长
宋保众 谯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康红锋 亳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王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市发展改革委余萌青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王浩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按分工自行调整,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