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办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409-00067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清单的通知 文号: 亳政办秘〔2024〕35号
发文日期: 2024-08-23 发布日期: 2024-09-19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409-00067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清单的通知
文号: 亳政办秘〔2024〕35号
发文日期: 2024-08-23
发布日期: 2024-09-19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清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9-19 16:30 信息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深化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

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清单的通知

亳政办秘〔202435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皖政〔202422号),经市政府同意,制定《亳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清单》,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各地各单位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

二、压实工作责任。各地各单位要对照清单任务,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工作措施,实行领导包保,把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岗位,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层层传导抓落实的压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统筹调度。市科技局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业务指导,对相关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调度,发现问题及时推动解决。各牵头责任单位分别于每年625日、1225日前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市科技局。

市科技局联系人:孙健,联系电话:5606905,邮箱:112120363@qq.com

 

 

 

2024823        

 

亳州市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清单

序号

 

省重点任务

2024年市重点目标任务

2025年市重点目标任务

2026年市重点目标任务

2027年市重点目标任务

具体举措

责任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一、壮大科技企业队伍

1

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建设行动

遴选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上市意愿强的科技企业,开展精准服务,提升企业科创属性。落实好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推动企业规范化股改,登陆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强化上市辅导,推动企业入驻沪深北交易所安徽服务基地,纳入交易所重点辅导范围,“一企一策”制定上市辅导方案。全面推行企业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

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做强做优做大。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

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上市意愿强的科技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市级上市后备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加快推进企业上市。

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上市,开展精准服务,“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完善近、中、远期上市后备梯队。落实落细包保,开展精准服务,加快推进成熟期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动态调整上市后备企业库,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上市意愿强的科技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鼓励支持成熟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重点做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上市挂牌提供金融服务。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引导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强化上市辅导,扎实开展走访服务,“一企一策”制定上市辅导方案,推动市级上市后备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

市财政局

市科技局、人行亳州市分行、亳州金融监管分局,所有任务均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对照落实,以下不再列出

 

2

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

聚焦新领域和新赛道,加大发掘拥有“独门绝技”“硬核科技”的独角兽(潜在)企业,建立独角兽(潜在)企业培育库,统筹项目、基金、人才、平台、场景等创新资源,“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鼓励国内外投资机构、咨询机构、孵化器、社会组织等专业机构积极挖掘和培育独角兽(潜在)企业,并根据机构发挥的作用和成效给予支持。

遴选3家企业进入独角兽(潜在)培育库,重点开展“一企一策”常态化服务。

遴选3家企业进入独角兽(潜在)培育库,重点开展“一企一策”常态化服务。

遴选4家企业进入独角兽(潜在)培育库,重点开展“一企一策”常态化服务。

遴选4家企业进入独角兽(潜在)培育库,重点开展“一企一策”常态化服务。

依据企业成长速度、技术(或模式)创新、融资估值等主要指标情况,开展摸排,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建立独角兽(潜在)培育库。通过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精准服务,帮助企业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加大对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创新政策落实、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常态化服务,助力企业成长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3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实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互认机制,简化外地整体搬迁来皖高新技术企业落地程序。细化目标任务,建立定期通报机制。

全面宣传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入重点企业政策宣传辅导450户次。

全面宣传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入重点企业政策宣传辅导500户次。

全面宣传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入重点企业政策宣传辅导550户次。

全面宣传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入重点企业政策宣传辅导600户次。

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政策培训辅导,重点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内容。建立政策落实台账,在纳税申报期内紧盯政策落实,对于应享受未享受和错误享受的企业,及时向企业宣传政策,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开展实地调研走访,解答企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

市税务局

市科技局

 

精选“重点企业、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潜力企业”200家,联合开展培育服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总量达到4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70家目标。

精选“重点企业、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潜力企业”250家,联合开展培育服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总量达到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0家目标。

精选“重点企业、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潜力企业”250家,联合开展培育服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总量达到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450家目标。

精选“重点企业、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潜力企业”250家,联合开展培育服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总量达到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50家目标。

完善“重点企业、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潜力企业”三级梯队培育体系,动态更新培育库。部门联动开展实地走访、精准服务,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企业培育精准化。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4

建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

对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职称评审和人才层次认定。支持企业精准招引“高精尖”产业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实施“青年俊才”“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菁英学子”等计划,加大省级人才工程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对企业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对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职称评审和人才层次认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00人左右。

对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职称评审和人才层次认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50人左右。

对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职称评审和人才层次认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600人左右。

对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职称评审和人才层次认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650人左右。

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对待。畅通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优化申报评审工作流程,减少申报和证明材料。认真落实《亳州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亳州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对引进的人才给予奖补。常态化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人才亳州行和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建立健全“双招双引”工作机制。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定向引进人才工作。深入推进“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吸引亳州籍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委人才工作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支持企业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合作+共享共用”方式,推广“星期天工程师”等模式,引进国内外优秀工程师。

亳州学院全职引进博士10名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支持18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工程师。

亳州学院全职引进博士10名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支持18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工程师。

亳州学院全职引进博士5名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新一轮企业“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工程师。

亳州学院全职引进博士5名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新一轮企业“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工程师。

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工程师。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事业单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助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选派“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发展。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合作设立省院士工作站。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领域院士的联系,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院士工作站奠定基础。

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指导,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团队开展合作,为建设院士工作站奠定基础。

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团队开展技术公关合作,力争新备案院士工作站1家。

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团队开展技术公关合作,力争新备案院士工作站1家。

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院士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柔性引聚海内外院士,赋能产业发展。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

 

5

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加强企业主导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原则上新获批的省产业创新平台80%以上由企业牵头组建,省按照规定统筹给予资金奖补、科研项目等支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建设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省内外相关优势高校院所,共建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源头创新能力。完善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建设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支持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培育)基地。

力争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培育申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家、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10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运营不低于良好等次。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亳州学院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统筹资源打造科研团队3个以上。

力争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组织企业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指导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亳州学院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项目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培养基地,申请硕导7人以上,招收研究生5-8人。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0家,统筹布局一批联合研究中心,组织申报省重点实验不少于2家。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创新要素,联合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力争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5家,组织申报省重点实验不少于2家。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创新要素,联合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创建或参与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培育)基地建设,支持企业与亳州学院等省内外相关优势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省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按照规定统筹给予企业资金奖补、科研项目等支持。落实有关文件要求,梯次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6

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创新成果、无研发机构和无研发活动“两清零”“全覆盖”行动

持续推动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清零,运用科技创新券给予清零企业支持。编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评价指南。完善省、市、县科技部门三级联动服务企业机制,加快推进清零“双无企业名单”制度。

筛选重点“两清零”“全覆盖”企业名单,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展包保服务,积极完成工作目标。

筛选重点“两清零”“全覆盖”企业名单,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展包保服务,积极完成工作目标。

筛选重点“两清零”“全覆盖”企业名单,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展包保服务,积极完成工作目标。

筛选重点“两清零”“全覆盖”企业名单,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展包保服务,积极完成工作目标。

持续推动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清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展政策宣传。指导和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制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标准,对符合“五有”条件的“两清零”企业依申报直接认定为市级企业研发中心。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

 

7

推动仪器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

加大高校院所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以及科学数据、工程实验数据等向企业开放力度。探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企业买、社会用”共享共用机制。推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加强对已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率,减轻企业研发和检测成本。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亳州市中医药类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开展1-2次。

加强对已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率,减轻企业研发和检测成本。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亳州市中医药类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开展1-2次。

加强对已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率,减轻企业研发和检测成本。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亳州市中医药类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开展1-2次。

加强对已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编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率,减轻企业研发和检测成本。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亳州市中医药类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开展1-2次。

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以及科学数据、工程实验数据等向企业开放。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8

推动高校院所全方位支持融入企业创新

推动高校院所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强化产业创新,服务企业创新,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高校院所特别是理工类高校、院系、团队要围绕产业抓协同创新,从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凝练研究课题,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同培养人才。聚焦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优化调整省属高校学科学院、专业设置。省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应增强技术需求管理职能,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探索建立理工类省属高校与市、县(市、区、开发区)结对创新机制,每所高校联系1—2个县(市、区、开发区),服务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理工类教授职称评定标准,把服务企业实践及成效作为重要条件。强化高校季度创新“赛马”工作,相关结果作为支持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

修订完善职称评审文件,将横向科研业绩纳入职称评定标准。亳州学院优化调整1-2个本科专业设置,持续推进与亳芜园区合作深度,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年申报各类科研课题5项以上,年转化科技成果2-3项。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需求,开展重大专项研究,拟立项15项以上课题。

亳州学院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年申报各类科研课题5项以上,年转化科技成果2-3项。争取与谯城区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加大服务谯城区企业平台建设力度。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项目中期检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亳州学院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年申报各类科研课题5项以上,年转化科技成果2-3项。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项目验收,取得最终成果。

亳州学院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年申报各类科研课题5项以上,年转化科技成果2-3项。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启动新一轮项目申报,开展技术公关。

围绕产业抓协同创新,支持高校从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凝练研究课题,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同培养人才。聚焦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优化调整亳州学院等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亳州学院服务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完善理工类教授职称评定标准,把服务企业实践及成效作为重要条件。

市教育局

市委人才工作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三、加快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

9

提升企业开放创新水平

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承担“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任务。优化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政策,招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人才团队来皖设立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省外来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按“两清零”要求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对符合条件的择优通过“定向委托”科技计划项目等方式给予支持,引导在皖设立研发总部(中心)。打响安徽“双创汇”品牌,提升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影响力,建强用好安徽科技大市场,推动创新资源供需对接。

争取建设安徽省现代中医药产业创新中心,积极申报安徽省中药微生物合成产业创新研究院,招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中医药行业领先水准的研发平台至少1个。积极组织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不少于3场。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积极开展创新资源供需对接。

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招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团队来亳创新创业。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人才团队来亳设立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不少于2场。

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招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团队来亳创新创业。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人才团队来亳设立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不少于2场。

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招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团队来亳创新创业。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人才团队来亳设立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不少于2场。

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招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团队来亳创新创业。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人才团队来亳设立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常态化高水平举办安徽省“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积极参与“‘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10

利用工业互联网耦合创新资源

利用工业互联网耦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羚羊等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上平台、专家智库聚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加速数据汇集,提升平台创新资源耦合能力。推动企业“登云”建设虚拟研发机构,开展线上技术创新研发、线上对接、线上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培育在库企业4家,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充分利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软件服务包,开展数字化诊断服务。加强亳州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加大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年成果转化不低于5项。

动态更新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培育在库企业5家,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充分利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针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强亳州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加大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年成果转化不低于5项。

动态更新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培育在库企业6家,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充分利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针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大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年成果转化不低于5项。

动态更新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培育在库企业7家,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充分利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针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大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年成果转化不低于5项。

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提升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构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全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支持亳州学院和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羚羊”科产平台开展线上技术研发、线上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亳州学院和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据库,促进科技成果线上对接和转化。推进亳芜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11

组织参加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训

高标准建设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优化科技产业组织学科体系,科学精准设计具有鲜明实战导向的新型教培模式、跨界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实施重点面向企业的“千人特训营”科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面向重点企业遴选3—5名科创人才参加“五懂”干部培训。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面向重点企业遴选3—5名科创人才参加“五懂”干部培训。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面向重点企业遴选3—5名科创人才参加“五懂”干部培训。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面向重点企业遴选3—5名科创人才参加“五懂”干部培训。

组织参加“千人特训营”活动,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

 

12

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协同创新作用

发挥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省外企业家来皖设立异地商会,在皖承办全球性或全国性活动。支持在皖异地商会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龙头商会。支持组建异地皖籍企业家商会,鼓励全国各地皖籍企业家商会积极参与“双招双引”。探索引进科技类国际社会组织并在皖注册,助力产业技术创新。

支持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登记,优化服务管理,引导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支持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登记,优化服务管理,引导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支持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登记,优化服务管理,引导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支持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登记,优化服务管理,引导在亳异地商会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组织优质企业参加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鼓励外地在亳企业家依法设立异地商会,在亳承办全国性或全省性活动。支持在亳异地商会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性的龙头商会。支持组建异地亳州商会,鼓励异地亳州商会积极参与“双招双引”。探索引进科技类国际社会组织并在亳注册,助力产业技术创新。

市民政局

市工商联

 

13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运用

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审查“绿色通道”,缩短审查周期。推动企业牵头建立专利池、开展专利导航,强化知识产权布局。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推进省知识产权交易场所建设,完善交易机制。支持在园区、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开展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工作,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组织100家重点企业在省保护中心预审备案,提交专利预审20件以上。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亿以上,在园区、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1家。组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培训1场次、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1次。

组织130家重点企业在省保护中心预审备案,提交专利预审50件以上。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亿以上,在园区、企业累计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2家。组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培训1场次、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1次。

组织150家重点企业在省保护中心预审备案,提交专利预审30件以上。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亿以上,在园区、企业累计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2家。组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培训1场次、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1次。

组织170家重点企业在省保护中心预审备案,提交专利预审30件以上。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亿以上,在园区、企业累计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3家。组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培训1场次、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1次。

依申请推荐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专利优先审查,组织重点企业在省保护中心预审备案并申请专利。鼓励企业牵头建立专利池、开展专利导航,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建立会商机制,季度通报金融机构质押融资情况,定期梳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包和企业名单下发至各金融机构,调度各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支持各银行机构建立知识产权金融考核机制,加强正向激励,探索开展园区知识产权集合授信。在园区、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组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培训,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市市场

监管局

市财政局、人行亳州市分行、亳州金融监管分局

 

加强财政监管,加强采购管理,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采购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采购力度

加强财政监管,认真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采购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采购力度。指导市属企业规范采购管理工作,鼓励市属企业采购“三首”产品。

加强财政监管,认真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采购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采购力度。指导市属企业规范采购管理工作,鼓励市属企业采购“三首”产品。

加强财政监管,认真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采购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采购力度。指导市属企业规范采购管理工作,鼓励市属企业采购“三首”产品。

鼓励支持国有企业优先采购“三首”等产品。加大政府采购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市财政局

 

 

四、创新体制机制

14

改革科研项目立项机制

聚焦产业重大关键“卡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选题凝练机制,梳理“卡点”“堵点”难题,形成重大攻关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探索“以赛代评”立项评价模式。组建省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吸纳企业家参与研究制定规划、计划、政策等。分行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自企业专家占比不低于50%。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来自企业技术需求数不低于80%。建立长周期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对阶段评价优秀的,给予接续稳定支持。

积极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支持和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在项目评审、验收评价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2019-2020年市科技重大专项已验收的进行跟踪,了解后续研究进展。

积极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支持和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在项目评审、验收评价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2020年市科技重大专项已验收的项目进行跟踪,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后续支持。

积极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支持和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在项目评审、验收评价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近三年已验收的项目进行跟踪,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后续支持。

积极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支持和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在项目评审、验收评价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近三年已验收的项目进行跟踪,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后续支持。

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选题凝练机制,形成项目需求清单,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攻关。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来自企业技术需求数不低于80%。建立长周期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对适宜继续支持或具有商业应用价值且能快速转化的项目成果,给予接续稳定支持。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15

改革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科研项目,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承担。将项目主导权赋予企业,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攻关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方式,强化“军令状”、责任书制度。赋予企业技术路线制定权、攻关任务分解权、参与单位决定权。改革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市级产业创新类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承担,2024年实施不少于10项。在市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市级产业创新类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承担,2025年实施不少于10项。在市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市级产业创新类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承担,2026年实施不少于10项。进一步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市级产业创新类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承担,2027年实施不少于10项。进一步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科研项目,市级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承担。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攻关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方式,探索实施“军令状”、责任书制度。赋予企业技术路线制定权、攻关任务分解权、参与单位决定权。改革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16

改革科研项目评价机制

建立突出“质量、绩效、贡献”导向的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牵头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按照“下游考核上游、整机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原则,赋予应用企业对项目“里程碑”考核、绩效评价、结题验收的“否决权”。建立省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后评价制度,在项目验收后3年内,不定期对成果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后评价制度,对2019年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开展评价。

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后评价制度,对2020年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开展评价。

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后评价制度,对2021年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开展评价。

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后评价制度。

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后评价制度,在项目验收后3年内,不定期对成果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17

改革科技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

下放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开展“按薪定才”,将薪酬待遇等作为企业人才层次认定的主要依据。授权产业联盟、龙头和链主企业自主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

支持企业精准招引“高精尖”产业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科学界定、合理授权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面向长期扎根基层的各类人才,评选乡村振兴中级人才100名左右。

支持企业精准招引“高精尖”产业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科学界定、合理授权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面向长期扎根基层的各类人才,评选乡村振兴中级人才100名左右。

支持企业精准招引“高精尖”产业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科学界定、合理授权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面向长期扎根基层的各类人才,评选乡村振兴中级人才100名左右。

支持企业精准招引“高精尖”产业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科学界定、合理授权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面向长期扎根基层的各类人才,评选乡村振兴中级人才100名左右。

推行个人诚信承诺制度,精减申报材料,减少证明事项,优化审核、评审程序,减轻工程技术人才评审负担。全面实行职称评审信息化,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查询验证;制定《亳州市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实施办法》,面向长期扎根基层、从事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乡村振兴人才开展评审工作,对认定为乡村振兴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探索产业急需人才“校招企用”新模式,完善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交流”机制,遴选一批“产业教授”到高校任教,从高校选派一批理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

加强走访,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从高校院所选任5名以上专家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遴选6位“产业教授”到高校任教。

加强走访,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从高校院所选任5名以上专家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对“科技副总”进行阶段性考核。

加强走访,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从高校院所选任5名以上专家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副总”进行成果验收。

加强走访,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从高校院所选任5名以上专家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通过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精准服务,帮助企业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成长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探索实施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交流”。

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博士人才可破格参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

亳州学院年联合企业研发工程技术骨干申报各类科研课题1项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努力筛选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博士参与工程序列评选。

亳州学院年联合企业研发工程技术骨干申报各类科研课题1项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努力筛选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博士参与工程序列评选。

亳州学院年联合企业研发工程技术骨干申报各类科研课题1项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努力筛选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博士参与工程序列评选。

亳州学院年联合企业研发工程技术骨干申报各类科研课题1项以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努力筛选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博士参与工程序列评选。

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支持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博士人才可破格参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

市教育局

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

 

18

改革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机制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重塑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梯次布局的企业创新平台体系。改革建设模式,探索建立企业创新平台全周期培育机制,以“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改革支持方式,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专项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对企业创新平台的分类、稳定支持,探索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向重大创新平台一体化配置。改革评价机制,强化需求导向、绩效导向,建立“全流程、长周期、节点式”企业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

加快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申报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等不少于10家。完善市级创新平台体系,新建市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不少于5家。

加快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申报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等不少于10家。完善市级创新平台体系,新建市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不少于5家。

加快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申报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等不少于10家。完善市级创新平台体系,新建市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不少于5家。

加快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申报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等不少于10家。完善市级创新平台体系,新建市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不少于5家。

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在人才、研发投入、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企业稳定支持,按培育一批、上报一批、通过一批梯次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财政局

 

19

改革科技投入机制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力争全省财政科技资金80%左右投向企业。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力争全市财政科技资金80%左右投向企业。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力争全市财政科技资金80%左右投向企业。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力争全市财政科技资金80%左右投向企业。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力争全市财政科技资金80%左右投向企业。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完善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机制,力争财政科技资金更多地投向企业。

市财政局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牵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出资比例不低于60%。高水平建设运营省天使基金群,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股权投资,投资损失容错率最高可达80%。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上一年增长1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牵头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出资比例不低于70%,实施市级及以上项目不少于30项。鼓励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投资进度。

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上一年增长1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牵头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出资比例不低于70%,实施市级及以上项目不少于50项。鼓励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开展二期资金的募集工作。

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上一年增长1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牵头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出资比例不低于70%,实施市级及以上项目不少于50项。鼓励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投资进度。争取再设立一只省天使基金群子基金。

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上一年增长1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牵头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出资比例不低于70%,实施市级及以上项目不少于50项。鼓励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投资进度。争取再设立一只省天使基金群子基金。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指导和督促企业做好研发辅助账等基础性工作,鼓励规上企业完善科技项目立项,规范企业研发辅助账和科研经费使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牵头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出资比例不低于70%。争取安徽省天使基金群在亳设立更多的子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股权投资。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

 

建设全国领先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推动“贷投批量联动”业务扩面增量,启动实施高成长性企业信贷融资支持计划。推广“技术流”“科创打分卡”等评价授信模式。

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针对性。深入开展金融政策推介,加大对科创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共同成长计划”政策宣传。推动金融机构完善业务拓展、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机制,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能力。

加大“共同成长计划”政策宣传,扩大市场业务主体覆盖面,提升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力度。

加强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丰富金融产品,为科创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深入推动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认真落实高成长性企业信贷融资支持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针对性;深入开展金融政策宣讲、推介,加大对科创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市财政局

市科技局、人行亳州市分行

 

完善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加大科技融资担保政策宣传,扩大担保覆盖面,召开银企对接会1场。

加大科技融资担保政策宣传,扩大担保覆盖面,召开银企对接会2场。

修订《亳州市推动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办法》,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扩大担保覆盖面,召开银企对接会2场。

加大科技融资担保政策宣传,扩大担保覆盖面,召开银企对接会3场。

完善亳州市科技融资担保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

 

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保障服务。

科技保险品种同比增加、承保提升。

科技保险品种同比增加、承保提升。

科技保险品种同比增加、承保提升。

科技保险品种同比增加、承保提升。

丰富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走访、宣传频次,确保科技企业享受到风险保障利益。优化风险保障服务,做实风险减量服务工作,对于科技企业等可能面临的风险早预防、早干预、早化解。

亳州金融

监管分局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20

改革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省属重点工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创新使命责任书制度,强化国有企业创新责任。建立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支持建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研发准备金制度,每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20%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可视同利润予以加回。承担原创技术策源任务的省属国有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对其科研人员实施的现金激励,据实列入工资总额单独管理,不作为工资总额预算基数。健全国有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实施更为灵活的股权和分红激励。

完成古井集团智能园区中白酒酿造副产物区的全面建设,继续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完成古井集团健康研究院和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合作项目的立项。建立机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继续推动古井集团健康研究院和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合作项目的研究转换工作。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古井集团智能园区白酒酿造副产物区全面运行,提高酿造副产物处理能力,提副产物附加值,构建绿色酿造产业体系。重点以中国白酒健康研究院、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粮食研究院、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品质研究院以及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技项目攻关,提高项目转换应用能力。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市财政局

(国资委)

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CBA直播,CBA直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