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办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202-00055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医疗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方案的通知 文号: 亳政〔2022〕2号
发文日期: 2022-01-28 发布日期: 2022-02-08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202-00055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医疗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方案的通知
文号: 亳政〔2022〕2号
发文日期: 2022-01-28
发布日期: 2022-02-08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2-08 09:52 信息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1月28日


 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体育强省建设方案的通知》(皖政〔2021〕43号)精神,落实体育强市部署要求,开创我市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项目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具活力;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创新型文化强市重要品牌。
  到2030年,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建成体育强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3%,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参加国际国内省内重大赛事成绩实现重大突破;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10亿元;体育文化广泛弘扬,体育文化价值和作用充分彰显。
  到2035年,体育成为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的标志性事业,建成体育强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实现均等化、便民化、智能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5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4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为省争光贡献度位于全省前列。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体育文化成为展示亳州形象的重要平台。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统筹建设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设施。制定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各县、区政府和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市居住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推进国家步道体系建设,加快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区足球场地建设,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推进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合理做好城乡空间二次利用、复合利用,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综合利用率。有序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建立群众性赛事体系和激励机制,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指导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行工间健身,加强职工健身服务。组织开展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妇女运动会及少数民族运动会,积极参与全省老年人健身展示、百万中老年人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等活动。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广泛举办社区运动会,逐步拓展市、县区级联赛项目。积极参与全国和长三角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依托我市地方人文特色与自然资源,办好亳州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亳州马拉松、全国象棋快棋锦标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一市多品、一县一品”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推广华佗五禽戏、庄子养生功、象棋、围棋、晰阳掌等我市特色体育项目,进一步扩大我市特色体育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深化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分项目制定体育赛事办赛指南和服务规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承办体育赛事活动。(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民宗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3.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以市级、县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团体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基础,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运动项目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区)下沉,鼓励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力争到2025年,全市体育社团总数达150个以上,3A级体育社团达到10个。鼓励发展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加强备案管理,在组织建设、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和等级评估机制,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4.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全民健身场所(站点)健身指导服务全覆盖。建立“两库、一机制”科学健身方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检测,增强科学健身理念。到202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科学健身的指导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市、县区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加强群众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覆盖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与基层活动,弘扬科学健身理念,讲授科学健身方法与技能。建设全民健身智慧平台,推进“互联网+健身”,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创办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提升体育智慧化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场地设施管理智慧化发展,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市、县区分级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广体医融合创新成果,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制定群众业余运动等级评定标准,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达标测试活动。(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5.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实施体教融合行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常态化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使青少年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将冰雪运动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各级学校设置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探索先入职后培训等过渡办法,聘用退役运动员到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设立体育相关专业。(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二)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6.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坚持举市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新市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形成以亳州业余体校为龙头,县区为主干、训练单位为支撑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县区体校建设,在三县一区布置青少年项目训练点作为“市校外训练点”。围绕“全运争光、省运争先”目标,建立优秀运动员公开选拔制度,完善输送政策,树立以比赛成绩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形成“亳州特色”体育后备人才立体培养模式。(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7.完善科学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团队建设,构建以运动员为中心、教练员为首要、科医保障为基础的科学训练体系。健全教练员选拔、培养、引进、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体育专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优秀教练员引进力度。统筹市内市外体育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体育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市优秀运动队训练基地建设,打造集“训、科、医、教、服”为一体的全省一流训练基地。(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8.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推进市、县区新型体校建设全覆盖,统筹各级体校项目布局,统一训练教学大纲,严格落实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有关规定,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学校运动队建设。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深化市运会改革,畅通青少年参赛通道。(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9.推进“三大球”和冰雪项目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三大球”和冰雪项目发展路径,提升“三大球”和冰雪运动普及水平。做好2022年省运会备战工作。鼓励学校、俱乐部和社会力量合作建设“三大球”专业队,探索专业体育和职业体育融合发展方式。鼓励中小学大力发展“三大球”,构建“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类冰雪)运动,到2025年实现82万人次上冰雪。积极引导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中小学与冰雪场馆或冰雪俱乐部合作,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0.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积极探索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电子竞技等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全市体育俱乐部联赛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备战省运会和单项国际国内省内重要赛事。(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1.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具有我市地方特色、传统优势的运动项目产业,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5家规上体育企业,打造1至2家龙头体育企业,着力培养一批在细分市场中“专精特新”的中小体育企业。加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省级示范基地(项目)。支持市体育公园、林拥城·药都林海争创更高级别体育生态公园。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和谐共赢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2.深入开展“双招双引”。运用市场的思维、资本的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运行机制改革,采取PPP、REITs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和盘活存量资产。在体育装备制造、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领域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加强体育产业项目库建设,每年谋划体育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体育人才机制。(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3.大力推进产业融合。推动“体育+”“+体育”,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时推进区块链、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实践和应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消费体验。结合我市产业特色,谋划建设一批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汽车自驾营地等重大体育产业项目。推动体育彩票工作规范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4.提档升级体育消费。推进体育消费从传统的体育制造用品初次消费向娱乐性消费、观赏性消费转变。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推动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丰富体育消费产品,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体育消费。积极参与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进体育消费便利化。完善体育消费维权方式,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营造安全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5.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2022年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建立体育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推动各类体育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体育产业政策,落实已有税费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理安排体育产业供地。建立体育场馆安保等级评价制度,推动安保业务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税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四)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16.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着力培育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讲好以为国为省为市争光为内核的体育故事,组织运动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激发全市人民建设美好亳州的热情。(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7.打造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丰富体育文化创作活动,支持社会团体开展体育文学、影视、美术、摄影等体育文化作品创作。挖掘、整理和传承以五禽戏为代表的具有我市特色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华佗五禽戏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打造特色传统文化学校。打造一批具有体育人文精神、地域发展特点、地方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品牌。(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亳州广播电视台,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8.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市体育博物馆功能提升,提高展览水平,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手段,扩大体育传播,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结合,创新医养体深度融合的体医文化,提升我市体育知名度、美誉度。丰富市运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体育文化内涵。(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亳州广播电视台,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19.提高对外交流影响力。深化与沪苏浙体育交流合作,积极与上海市奉贤区对接,参与推动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力打造全国体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服务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体育交流合作,积极承办、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亳州篇。(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外事办,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成员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市、县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协调机构,实行体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验收。
  (二)加大政策支持。将体育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培养战略和实施计划,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科医人员薪酬制度、培养体系和奖励政策。完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规定。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机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定期督促检查。
  (三)发展智慧体育。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参与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体育分平台,建立体育数据资源产权、流通传输和安全保护制度与标准规范,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精准便捷的智慧体育服务体系。
  (四)营造良好环境。坚持依法治体,深入推进体育法治建设,打造高素质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从严整治赛风赛纪,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企业规范经营。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压实各级责任,加强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等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体育安全底线。
  附件: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亳州市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薛  冰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刘  岩  市政府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张秀忠  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
  成   员:李之峰  市政府办公室(市外事办)副主任
               修  薇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蒋运涛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
               王飞洪  市直工委副书记
               张洪海  市文明办副主任
               赵耀先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耿成华  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兴华  市科技局副局长
               何志魁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怀会义  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
               任淑娟  市民政局副局长
               侯  刚  市司法局副局长
               黄  晖  市财政局副局长
               黄雪梅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黎启国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王  军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尹德鹏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张晓雯  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
               张  焱  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孙法民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朱怀锋  市应急局副局长
               钱飞龙  市统计局副局长
               杜琳亚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常永斋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
               张  磊  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
               王晓辉  市税务局副局长
               陆  坤  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
               刘晓华  市总工会副主席
               时  楠  团市委副书记
               杨文玲  市妇联副主席
               侯  杰  市残联副理事长
               郭  飞  亳州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处长
               徐  伟  武警亳州市支队政治处主任
               刘恒新  亳州晚报社副社长、副总编
               王  芬  亳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张秀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焱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联系部门: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联系电话:5555323




CBA直播,CBA直播在线观看